第三一二章 星芒璀璨萬骨遺(五)(第2/2頁)

畢竟禮制還在,三晉也剛封侯,總要給周天子個情面,或許還巴不得有這樣天下大義的借口。

一旦計劃得逞,與韓人盟、奪取楚中牟將鄭國飛地連接在一起,駟子陽便可以立刻宣布支持墨家的中原弭兵會盟,仍舊以弱邦小國受害者的身份獲取墨者的支持。

如今,四萬余鄭國精銳在國都集結,輕裝前進,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度過潁水,直接圍攻韓國陽翟,讓韓人來不及反應。

如果韓人與鄭成盟,那就最好。如果不能,那就擊破陽翟,逼迫韓人成盟。

最不濟,也可以等到魏人出面調停。這種時候,魏國是最不希望鄭人跳反的,而且魏國對於韓國在鄭國的擴張也頗為不滿,韓國得到了鄭,或是有能力挑戰魏國霸權的。

如今三晉小兄弟並不齊心,趙人即便面上交好,可這一次出兵伐楚已經算是翻臉,根本不願意再給魏人當在中原擴張的馬前卒,更不願意幫著魏國做大霸權。

楚人一旦衰落,韓人也難說,可是魏國為了長久考慮又不得不削弱楚國,兩難之間,鄭人此時的態度就至關重要。

鄭國局勢詭譎,駟子陽心中清楚,自己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太宰欣與鄭公就會抓住機會扳倒自己。

而即便當年子產死後鄉校被毀,鄭人議論國政的習慣依舊不改,駟子陽也清楚鄭人對於伐楚心懷不滿。

鄭楚同盟多年,一直依靠楚國才能壓制三晉,而且之前鄭國也沒有兩線作戰的能力。

與韓國的血仇是能夠說服鄭人的,於是才有了負黍之戰大破韓軍,如今討伐韓都還能收服民眾之心。

這一切都是在賭。如果駟子陽作為執政,沒有大國之心,並不需要賭。

可他卻有大國雄心,偏偏鄭又狹小,這一次晉楚開戰就是駟子陽看來鄭國最後的機會了。

怎麽說……鄭國也是第一次射傷周天子的諸侯,祖上也曾闊過。

於是,在晉鄭聯軍出征魯陽後的這一天,一場關於鄭國未來、關於駟子陽家族未來的豪賭就此展開。

……

魯陽。

牛闌方向有楚人的斥候,魯陽公清楚現在牛闌邑的情況,也知曉了之前牛闌邑的一些變動,甚至包括他的那些貸款和利息被墨家用來收買人心。

他默許。

因為他真的分得清楚大害和小害。那些錢息固然肉痛,可這一次晉鄭聯軍直奔魯陽而來,作為他的封地和根基,只要能夠守住,莫說只是些錢息,就算是再多的金玉他也願意承受。

前天的戰鬥已經被斥候傳到了魯陽,晉鄭聯軍首日攻城失敗,損失慘重,當日還收攏屍體。

墨家眾人守城的能力魯陽公相信,但他也有自己的考慮。

既然墨家眾人善守,那麽自己就可以繼續等待,繼續等晉鄭聯軍消耗力量,等牛闌流幹最後一滴血。

然後他再率領魯陽的兵力邀戰晉鄭聯軍。

他沒有援軍。

葉城、高陵、昆陽等地的楚人封君拒絕支援,他們需要防守自己這邊,如果有機會也或許會對鄭韓展開反擊,但卻不會放棄自己的城邑來支援魯陽公。

況且還有一大批騎墻看戲的封君,上蔡等地的封君縣公甚至期待晉鄭聯軍獲勝,從而讓王子定登上王位。反正,晉鄭也不可能打到他們那裏。

而楚王現在也派不出兵力支援,楚王的王師直轄,必須留在都城附近,震懾附近的封君。

那些封君的態度楚王心知肚明,也明白很多封君不可靠,但現在卻毫無對策,除了震懾之外,只能等待魯陽公這邊的結果。

可以說,整個楚國的目光都集中在魯陽方向。

勝了,很多騎墻的封君就會轉而支持楚王,出兵反擊。因為現在是王位最不安慰的時候,過了這道坎,總能穩定一些。

敗了,很多縣公和封君立刻跳反,高呼支持王子定繼承的口號,直接與晉鄭合力逼楚王逃亡。

魯陽公明白,如今自己、或者說整個楚國在長城方向上的兵力,只有自己手中的這不到四萬人。

勝了,很多縣公封君都會出力,到時候反擊鄭韓便可能會有五萬七萬之眾。可現在最需要兵力的時候,卻只能有這三萬余人。

魯陽公明白,牛闌邑太小,可能撐不了太久。

他也曾答允過墨者,只要遲滯晉鄭聯軍十日,敵人一旦疲憊自己就會出兵與晉鄭決戰。然而……答允是一回事,真正準備這麽做又是另一回事。

他想等下去,等越久越好。反正,牛闌丟了還可以再奪回,自己手中這三萬余人若是敗了,自己家族就徹底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