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星芒璀璨萬骨遺(四)(第2/2頁)

然而這樣的計策卻讓公子擊否決。

“我等前來,是為入王子定。欲入王子定,必先破魯陽公。我們不是為了攻破牛闌,攻破牛闌只是為了擊敗魯陽公攻取魯陽魯關。”

“如若全面展開,攻而不下,損失必大。再說,明日若不能攻下,後日怎麽辦?魯陽公如果帥軍突襲,士卒分散城邑四周,如何抵禦?”

“就算他不來,四下圍攻,損失極大,士氣大跌,日後又怎麽能與魯陽公交戰?”

公子擊苦惱搖頭,這實在是超出了此時的作戰方式。以往攻城,那些小邑往往都是一舉而下,城內民眾並不在意自己是楚人還是晉人。

而且以往也多是攜帶糧草,三軍列陣,一舉決勝。

然而善於守城的墨家開始加入諸侯紛爭,這種情況就變得有些棘手。商丘一戰楚國失敗,而就算楚王不被墨家夜襲,墨家死守之下,三晉出兵楚國依舊會敗。

今日一戰,公子擊才算明白年前墨家到處傳播“中原弭兵”這件事的底氣是什麽。

小小的牛闌邑尚且可以如此守衛,若是中原弭兵的想法真的可以貫徹實行,宋鄭衛魯等國夾在強國之間,墨家只要能守住,就能撐到援兵抵達。

要展現出足夠的能力,才能讓之前所說的弭兵會不是一個笑話。

公子擊雖然不知道牛闌邑具體的防禦體系,但多年征戰還是覺察到了牛闌邑城防體系的一部分。

如果此時大炮已經在各國出現流傳,那麽牛闌邑很好攻。

如果適按部就班不知變通地將牛闌邑的城防按照原版棱堡的情況來建造,即便攻擊方沒有大炮也好進攻。

現在的情況則是三國聯軍無炮、也沒有拋石機,牛闌邑也沒有斜面實體低矮防備炮擊的斜面墻,而是加高了墻體突出了凹面和行墻。

今日進攻,公子擊已經隱約發覺那些古怪凹面的效果,可卻無可奈何。他想,若是能有守城一方可以發射鐵丸的東西,倒也容易,對準城墻城門猛轟打開缺口,一擁而入即可。

可現在,要麽靠挖掘、要麽堆土山。可土山有炮襲擊挖掘者、速度必慢;靠近挖掘有火藥雷投擲、人心必驚。

整個牛闌邑就像是一團蜷縮在一起的刺猬,無從下口。

統帥們一籌莫展商討對策的時候,暫時可以休息的聯軍士卒也在談論著今日的攻城。

鄭軍營中,那些參與攻城退回的士卒,用他們身上的傷勢和見聞傳播著恐懼和厭戰情緒。

子產執政時候,鄭國便有議論國政的鄉校,如今雖然被搗毀,可經濟發達的鄭國依舊保留了市井議政的傳統。

鄭國離宋國很近,鄭國城邑市井間也是墨家的滲透方向,鄭人士卒多有確信城內幫助楚人守衛的必然是墨者,因為火藥這東西他們聽說過。

一名從進攻中幸存的士卒心有余悸地講訴著凹面城墻下的他所親身經歷的慘狀,咬牙道:“我當時正舉著盾,心想前行到了城墻三十步內城頭尚無反應,或可一舉而下。”

“誰想,就在這時,就像是打雷一樣的聲音傳來。我轉頭一看,我身邊的同夥的腦袋被打碎了,血濺到了我身上。我雖舉著盾,可是那黑黝黝的鐵疙瘩就在腳下,轟的一聲,雷光一震,旁邊夥伴的盾就被炸開……那時候我也只能跑了……只想著離那裏遠點!”

他倒是不以逃跑為恥,鄭人對於對楚開戰本就不滿,否則也不會在正常歷史線上一年後的對楚決戰中,選擇了非暴力不合作,還未交戰直接拒戰逃走,根本不願打仗。

鄉校的議政傳統、墨家在大城巨邑的宣傳鼓動,這讓鄭人對於這次出征一事頗為厭惡。

旁邊一名鄭國都城出身的士卒也道:“墨家說得對啊,這一次王子定入楚,與我們有什麽利呢?倒是還要和楚人開戰,到頭來得利的卻還是那些王公貴族。如今墨家幫助守城,我們要去送死,這可真是……”

“再說了,要打也不該打楚國啊。韓人可是殺過咱們國君的。要是像宋人一樣就好啦,就該中立,誰也不打。”

另一人急忙道:“謹慎!子陽執政,可是嚴苛,重刑重法,這話總不好多說……”

牢騷滿腹,也好在此時出征還不算太久,否則只怕《鴇羽》一詩就要在鄭人營地唱遍。

士卒們正在傳播恐慌的時候,有人頗為奇怪地看著遠處,發現從牛闌邑中出來一輛馬車,正朝著營地這邊前行。

馬車的上面,掛著一面旗幟,有些古怪,但是不少鄭國國都的鄭人都認得,那些墨家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