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草帛書義墨道存(下)(第2/3頁)

禽滑厘之前跟著誦讀的激情全無,露出了幾分可惜的神色。

等適全都念完後,一些文化水平稍低的墨者還沉浸其中,包括後半段的道理。

那些文化水平較高的、貴族出身的墨者們一個個都笑看著適。

墨子先贊道:“天下雄文!”

接著誹道:“僅限前半。”

墨子看了一眼神色古怪的禽滑厘,明白禽滑厘也聽出了問題,便問道:“厘,你想說什麽?”

禽滑厘笑道:“適啊適,你說你是聽過後默誦出來的,實則話只說了一半。前半段是你聽過的,默誦的。後面的……是你自己編造的吧?”

“前半段一氣呵成,後半段轉折生硬,不流暢如水、不順滑如脂。道理很好,而且很合我墨家的道理,可是文辭實在不美。只怕傳出去,眾人也只誦前半,不誦後半。”

適也從沒說過是自己想的,連忙笑道:“我自己也感覺到了,所以還要請人修飾才行。前半段是唐漢先生偶爾所得,非是他寫,而是一名中行氏之裔埋名所寫。”

荀子據說是中行氏的後代,中行氏已被韓趙魏擊敗,逃散各地隱姓埋名也算正常,這個理由完全說得過去,也算是多少揚了揚還未出生的荀子的家族名聲。

“後半段……確實是我自己編的。君子性非異,善假於物,我是借此展開,希望眾人能學一些可以借於物、利於人的學問。所以說,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虎之食人不常見、虎之皮人常寢之……”

他解釋了一番,眾人臉上露出了明了之色。

不是他不想抄,也不是他覺得自己的水平能比荀子高。

而是後半段他真的沒法抄,抄出來也不可能傳播墨者的思想。

雖說荀子教出了韓非子和李斯這兩位法家人物,可終究他是屬於儒家的,後半段論述的大體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

前半段誰都可以用,後半段是思想爭端,墨者不能拿來用。

原文到“學習應該從哪裏入手”的時候,荀子便說學習要從《尚書》、《禮經》、《樂經》等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

然後又從這裏入手展開尊師、合禮法等問題。

適則將原本在前文的君子善假於物作為後半段的展開,著重論述了學習“善假於物”的學問是多麽重要,從庶農工商等底層入手,一一舉例說明學會這些東西的益處。

其實原篇也是如此,都是從勸學開始,變為勸“學什麽”結束。

只不過這個學什麽被適改動了,而且改動的毫無美感,適也只抄了上學時背誦的前半段。

像是禽滑厘這種出身的人聽了,自然很容易聽出這根本不可能是一個人寫出的文章。

前半段如金玉,後半段如草絮。

涇渭分明地如此明顯,多數墨者卻更在意草絮一般的後半段。

這便是時代。

摘出去百家爭鳴著書立說的時代,前半段足以名動天下。

但在各家爭鳴的時代,後半段才是重點。

荀子的原篇也是一樣,所以在時代之後,前半段依舊曠古傳頌,那是因為說的是萬世不易的道理,而後面關於理念的問題終究會有不合時宜的情況,也因而適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學過後半段。

禽滑厘道:“後半段若稍加修飾,也不失為一篇好文。只是與前面的雄奇相比,終究不合。我是寫不出這樣的雄文的。”

他看了一眼墨子,說道:“先生,這文章極好。僅憑前半段必然傳頌天下,若是後半段的道理也能夠叫人記住,對傳播墨者之義大有用處。還請先生親自修改一番。”

墨子也是這樣想的,笑道:“適做書秘,卻不想我這巨子如今反倒要做書秘要做的事。我現在真正相信了,你之前說的什麽亦余心之所善兮之類的話,都是你從別人那裏學到的。”

“本以為你只是謙遜,原來是你不說謊……哈哈哈,只此後半篇,展露無疑啊。”

眾墨者都笑,適也笑,心說單從文辭上來說,只怕狗尾續貂這詞都玷汙了《勸學篇》。

可於這個百家將要爭鳴的時代,後半段才是重中之重。

適心想,若是墨子親自動手修改,雖說還是不如原篇,但是讀起來肯定比自己寫的那些要強。

想到這,適便道:“先生若是改完,便可以傳遍天下。比如挖掘陷阱,總需要在陷阱中放入一些食物才能引誘想要捕獲的野獸。這篇文,可以作為傳播墨者之義的誘餌。”

“先生,半年前我說在各大都邑辦墨者掌管的麥粉鋪、酒食肆,其實也是為這一天做準備。”

“大都巨邑的人,未必都了解墨者,但是因為麥粉、豆食、烈酒等,可以先聽到墨者之名。”

“然後草帛傳義,遣一墨者持草帛,在食鋪中誦讀這些文章,便會讓更多的人傳頌墨者。傳頌的多了,就會有人想知道:墨者的義,到底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