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白骨熔煉祝融血(五)(第2/2頁)

“高孫子督檢墨者之行,巡遊村社之間,但有不行義之墨者,抓回來再做處置。”

“至於賦稅、丈量、田洫、畝稅等事,暫時不動,原本如何現在依舊如何。日後借商丘公族六卿之名,以整理田洫、征收多余畝稅為名,再動這些大族。商丘公族六卿必不出力,但也不會反對,我們需要自己做成,也就需要此地庶農工商之心。”

只是頃刻間,墨子已經將各種事項交代下去。

適說能解決了巫祝之事,剩下的便都是墨子擅長的了,他是巨子,又是第一任巨子,其言無人敢違。

眾人均以為這件事就這麽完成的時候,墨子又道:“你們也隨適學了不少八筆字。草帛之事看來適已經準備做了。待秋季宿麥未種之前大聚,我是要考教你們那些隸書的。凡不能者,定有懲罰。”

“你們既要出去,先花八天時間,和適學村社的手段。適也帶著書秘吏的人,將一些常用文字抄錄到竹簡上,每人分發一份。這些天你受些累,一定要在八天之內抄完。一定要有如下文字:數字、田畝、麥粟、墨、農具、牛馬……”

“另外你要多講故事,讓那些前往村社的人,能用故事吸引眾人。故事又要微含大義。八日之後,即便這些人不如你所知,但至少在半年之內如你一般。凡如今能寫二百字者,這幾日跟隨適書寫木簡。”

“還有什麽不懂的?或是還有什麽覺得我這樣做不合大義的?亦或是有什麽疏漏的?便可彌補詢問。”

眾人互相看了幾眼,紛紛道:“尊巨子令。弟子無可補充。非是不願,實是不能。”

……

八日後,一座嶄新的小木屋已經在泗水河畔建成,粗陋無比,但是裏面裝著的器物卻是要以黃金論的。

幾十名即將前往村社的墨者每人都領了幾片編號完畢的竹簡,上面寫著二百多個字。

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墨者現在根本不認識那麽多字,更何況去寫。

可是每個墨者都輪流走到適的面前,背誦一篇聽起來絕對不像是《尚書》、《周書》這樣精致文字的文章,而是一篇看起來廢話連篇的文章。

“一個人,有兩頭牛。種了三頃地。三頃地一共三百畝,一畝地要粟種四斤,若種麥需要五斤。這人有家,家裏共六口人。後來住進一個墨者,就是七個人。七個人比牛腿要少,兩頭牛八條腿……”

一共二百多個常用字,編成一個沒有什麽深意只是個小故事的話,抄錄在竹簡上,一人一片。

從竹簡現世到現在,恐怕竹簡之上從未寫過如此粗陋的文字,簡直是大大有辱斯文。

故事很尋常,也都是些口語。

這些墨者一連背誦了七八天,有時候說夢話都是說一個人兩頭牛六張嘴八條腿之類的話,早已是背的純熟。

適一個個地聽這些人背誦,然後拿出一張木簡隨便指著一個字問道:“這是啥?”

問的那人原本是個做骨匠的,之前又因為跟隨公造冶來沛地,學的字本就少。

適這樣一問,他便拿出所有的竹簡,就像是說夢話一般,將那些早已經背的滾瓜爛熟的篇章念叨起來。

念一個字,就拿手指頭往下點一個。

點到後來,確定了是那個字之後,又重新數了一遍以便確認。

這樣數了兩遍,需要的時間很長,適也不心急,就在那慢慢地等。

好半天,那骨匠才說:“這是個餅字。”

“你確定?”

骨匠覺得自己數了兩遍,於是自信,根本不怕適的詐騙,笑道:“定了。一個是數了兩遍了,另一個是這個字肯定是和飲食有關的。這個你教過。書秘適,我說的可對?”

適點頭微笑,將竹簡還過去行禮道:“對的。那就秋日再見。願再見之時,你已經不再需要背誦數字數了。這是將來行大義所必須的,先生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骨匠還禮道:“再見之時,我定然不再需要點數了。有木炭、有石頭、有墻壁木頭,只要肯學,總有辦法。”

墨子站在適的身後,聽著兩人的對話,面露微笑。

骨匠又和墨子行禮,墨子問道:“那些故事也都聽的熟了?”

“弟子多半記下了。雖然講起來不如適那樣引人,可說給那些人聽總是可以的。堆肥挖廁的天志本源之理我也明白了;制作簡單的骨器農具本就是我的本行。”

“那就去吧。勿忘初心、勿忘行義。秋日來此,我再考教你認字數數。適不是常說嘛,勿以義微而不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既可勸學,亦可行義。”

PS:

勿對此時的生產力水平有太大信心。戰國中後期的趙墓葬群,尚且有骨制農具、蚌殼農具。在漢代墓葬畫中,犁還是兩頭牛以T字狀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