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斬衰會葬斧金聲(上)(第2/3頁)

相反,如果有一天墨者的守孝三天的規矩成為天下的禮儀,那麽庶民們也會覺得自己與貴族之間的精神層次更近了……大家都守三天,那誰也不比誰更孝。如今我們只能守三天,你們卻能守三年,而禮又是說守得三年最好,看起來貴族的精神層次確實比庶民更高……這便是化物質區別詭辯為精神差距。

符合周禮規範的葬禮,嫡長子必須要穿三升裳、頭帶白布、腰纏白布、手持哭喪棒,住在偏房,枕著麥草、蓋著草簾子、穿草鞋、前三天絕食水也不能喝、三天後每天早晨喝一兩粟米粥、一年之後可以吃菜,三年之後才能吃肉。

這樣的禮儀,能也只能在士大夫以上的階層中流傳。

既然底層不用這樣的禮儀,宋國內部貴族也都知道參商會的說法,那麽很顯然這是在說宋公死定了,於是司星子許在宋公死後也因為這童謠不得不死,連給他辯解宋公沒撐到參商會的機會都沒有。

就是這樣可怕、但又可以認為是有心人編造的童謠,讓司城皇與其子相信,一定是政敵想要趁此機會來對付他們家族。

整首童謠,在宋公死前而出。

宋公死後,誰都能解出這童謠是什麽意思:

宋公啊,會死在會盟途中,要說星辰能改命要醫生何用?你們這些觀星的知命的,我來問問你們你們能猜到下一任宋公到底是父子相繼?還是兄終弟及?這兩種繼承方式可都是合理的啊。

司城皇心中有鬼,覺得自己重賄司星子許的事,一定有其余人知道,而知道的人必然是貴族。

公子田年輕,性格剛烈而不持久、壯懷而無大才,正是一個可以欺騙利用的國君。

宋國一直又真的有兄終弟及的傳統,這是殷商的習慣,宋人是殷商之後,也經常出現兄終弟及、爭權奪位這種並不符合周禮的事,宋人都已習以為常,甚至覺得這無所謂。

如今除了公子田,宋國可以名正言順染指國君之位的,還有宋公的弟弟,背後站著的也有數姓大族,都在盯著司城皇一族。

王侯將相有種的時代之下,越是精於陰謀的皇父鉞翎,越只能將問題想到那些政敵的身上。

於是決定扶植公子田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找機會殺政敵全家,叫其徹底沒有翻身的機會。

況且,恐怕這場童謠之後,想不撕破臉都不可能了。

宋公雖死,可是三對嘉禾仍舊送給韓趙魏三家,這件事天下皆知的時候,司城皇的政敵便不可能不去尋求楚國的幫助,否則今後肯定是死路一條。

司城皇與皇父鉞翎決定,在楚國的力量重新染指宋國之前,將政敵徹底鏟除。

宋公剛死,一場波及宋國貴族的政變,即將到來。

不只是因為這首童謠,還有之前的三對嘉禾,以及更早的親楚以制卿的政策,以及更更早的殷商氏族制下兄終弟及的商人傳統。

三對嘉禾與這首童謠,不過是將這場必然爆發的矛盾提前引燃。

既然童謠無忌,那麽童謠便將這隱藏的矛盾點明。

在已經被點明後,雙方誰不有所反應那就是在等死,雙方有所反應又會加劇對方的反應,最終不可調和、爭於明面。

最可怕的一點,在於這首童謠被驗證了。

這童謠處處在說天命不可知或是沒有天命,但這首童謠本身又是知天命知未來的。

未來未必是天命,可能只是說知之術,但貴族不會想這些。

所以,知天命的人是誰?誰能解繼承之爭?

誰都解不了,但誰都能解。

因為不知道是誰編的,所以誰都可以編下一首。

既然這首童謠可以預言宋公的死,那麽下一首童謠能不能預言下一任宋公是誰呢?

編成對自己有利的話,這樣便有了天命所歸之意。

當叔叔的找人編一曲兄終弟及是結果的童謠。

當侄子的找人編一曲嫡子繼承是結果的童謠。

這首童謠就是在逼著雙方先編造下一首童謠,編造後雙方的矛盾便不可能隱藏,只會越來越嚴重,整個宋國的上層也會越來越亂。

渾水摸魚者,太多。宋國的水已經很渾了,可編造這童謠的人覺得渾濁的還不夠。

貴族亂,那些邊緣地區的事便管的少,也無力去管。

譬如此時的沛。

等到不亂了想管的時候,怕是已經管不了了。

譬如將來的沛。

正如貴族們很在意這首童謠背後的陰謀一樣。

那些與陰謀距離很遠的底層,在意的卻是童謠中貴族們最不在意的中間。

他們在意的,既不是誰要死,也不是誰要繼承,而是在意那些質問占星天命的話。君死與繼承,對他們而言都無意義。

星辰燦爛、日月環行,這只是天地間不可更改的事,自有道理在其中,怎麽能與人世相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