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術業專攻效倍增(上)(第2/3頁)

不過在漢武那一次黃河奪淮入海前,也算是一處風調雨順的地方。

當地民風極為彪悍,之前都是彭祖國、逼陽國這些夏代方國的故地。

彭祖不必說,逼陽國力抗十三國聯軍,雖然名字古怪,但儒生對這個國家都很熟悉——孔子父親叔梁紇的成名戰就是在此地,力舉城門,不然可能這個彈丸小國要刷新春秋的戰史記錄,甚至要帶一波晉國貴族團滅……

彭祖、逼陽國等,都是祝融之後,夏代就已存在的方國。

祝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官職。

祝者、男巫師;融者、大光明。祝融便是祭祀光明的大巫師,是三皇五帝時代的官職名。只不過最出名的那個人,人們用祝融代替了他的本名。

祭祀光明,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分,當然是夏官。

後周代殷商,乃置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夏官之長為大司馬,其實位置就是三皇五帝時代的祝融。祝融是五帝時代夏官之長。

因而後世有祝融大戰共工的傳說,翻譯成此時東周的話,就是華夏部落聯盟的大司馬率兵征討共工氏。

此時這些地方宋國暫時並未全力經營,數千年的演化,祝融已成神,當地又好祭拜火神,動輒以人為祭。

所以需要公造冶等人先去那裏打探情況,熟悉當地的語言和風情,以便後續的墨者進入。

摹成子、高孫子與適一起,將所有的墨者登記在竹簡上,制作了簡單的“档案”。

這時候的“档案”,用的是竹簡,完全是按照秦軍公爵身份證的方式來書寫:某年齡如何、面黑有無須、身高等等。

鑒於此時紀年混亂,墨者又以禹為聖王,便以禹為紀年,按史書所推約為一千六百年,便定下此年為禹聖一千六百年,以此記錄各墨者加入的時間,以便統一省卻推算。

不以天幹地支計算,因為墨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別人不承認,無須在意,反正是內部流通。對墨子這種很清楚相對概念的人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

剩余的墨者,上午則跟隨適學習文字,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所以也算是從頭教起,好在都不笨,這些簡單的文字學起來也算容易。

下午墨子親自和公造鑄、斧矩斤、石錐以及適等人,按照適的思路,琢磨那些大巧而利於人的事物。

科學與理論,是下一代墨者的事。

技術,是這些年長墨者擅長的。

能改進的東西很多,比如更符合力學的曲轅犁、雙轅馬車、耬車等等,即便沒有鐵器,用木頭或是石頭作為犁鏵一樣可以節省極多的人畜力量。

適確信這些簡單的東西,有墨子、斧矩斤這樣的木器國手,不成問題。

墨子可是連滑輪組、復式雲梯這樣的東西都能做出來,用在守城戰中。而像是冶鐵所用的鼓風設備,更是《備穴篇》中用以朝地道中灌毒煙的必備之物,更是不用提。

適的見識,加上墨者的巧手,幾乎是天作之合。

現在首要制作的器物,就是用水力或是風力驅動的磨坊。做出來這些,才能最快程度地將制作麥粉的辦法推廣出去,換來更多的黃金,買來更多的牛馬,才有後續的草帛、惡金等可能。

水排、風車、磨坊中,很關鍵的一樣東西就是連杆機構和木齒輪。

其余的東西,能做車輪、能做滑輪和輪軸,根本不成問題。

但沒有連杆和木齒輪,也就沒法改變力的方向和運動軌跡,也就沒法完美地利用這些風力和水力。

適用竹片和簡單的銅釘做了幾個簡易的連杆,稍微演示了一下,墨子和斧矩斤就明白過來。

拿著一個由四根竹片做的平行四邊形連杆,墨子扭動了幾下,稱奇道:“我是越發好奇,那賽先生到底都教了你什麽?墨者之中,曾學別家的人不少,可還真沒有學這些事物的。”

適笑道:“我手笨,所以明白一些事,卻做不出來。先生一看就透,要做這磨坊應該不是難事吧?”

平行四邊形連杆當然不是用在磨坊上的,當然還有其余的連杆。

不等墨子回答,斧矩斤便道:“確實不難。你說的沒錯,那山川微風,整日不息。如果能將這些天地間的力量用上,便可以省很多人和牲畜。譬如磨坊,像你最開始那樣用牛和驢,既慢又貴。”

墨子也稱贊了一句:“所以我才說此物大巧。要做此物,倒也簡單。先用木頭做個小的,只在溪流中能用就行。日後前往三晉大城,再做大的。”

適嗯了一聲,問道:“只有一點。這東西做起來很慢,墨者之中能人雖多,可也不可能都用在做這些事物上。我是想,能不能多找一些人,便用金銅雇傭,專門做這些東西。”

“一來,術業有專攻,孰能手生巧。他們做的多了,可能開始一個月能做成,後來熟練了或許六七日就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