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正本清源來日長(四)(第2/3頁)

“適是新成為的墨者,十五六歲。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沒人派遣、只是懂了大義,便不辭難苦,求成墨者。去歲春上聽我在樹下講學,後到村社行義。”

“一個還不是墨者的人,為利天下,甘受日曬風吹稼穡之苦,這是什麽?這是兼愛天下,這是行義無悔。每一個墨者都要學習,都要以此為道。”

“適的兼愛天下、行義無悔,在他在村社的所為上,在他為行義而不以百金為寶上。這是個真正的墨者。”

“反觀一些人,比他成為墨者要早十余年,卻喜好俸祿勝過大義,為了俸祿忘了大義。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思慮能獲得什麽樣的好處。有一點本事就覺得天下之大無處不可去,忘卻了當初求學時的目的。這種人身為墨者,但心其實不是墨者,至少不能算一個真正的墨者。”

“村社的人說到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因他而知曉了天志大義。那些剛剛認識了適的墨者,也對他不取百金的行為而稱贊傳頌。”

“適血脈並不高貴,只是鞋匠出身,可卻可以在數月之間累積百金,又能通曉那些王公貴族所不能懂得的天志,明白天下行義的道理,傳授稼穡的本事。這對於一些人為賤者恒賤、貴者恒貴、庶民粗鄙不通、工商難有性情、生死富貴皆有天命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我和適只在半年前見過幾面,那時候也只稱贊過他璞玉可雕,便去了齊國,根本沒有在意。而他自己雕刻了自己,當時還不是墨者,卻做了許多墨者都不能做到的事。我在齊國甚至都忘記了還有這樣一個人,回來後聽厘說起,還有些驚訝。”

“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才智有多寡,理解的天志有深淺。但人盡其用,每個墨者做他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兼愛的人,一個非命的人,一個行義的人,一個興利除弊大利天下的人,一個真正的墨者。”

這是適按照自己的行為習慣記錄下的墨子的話,有些話並非是原話,但適按照自己的意思記錄,用自己熟悉的字書寫,總體的意思並沒有修改。

此時與之前的諸子當中,孔夫子傲嬌而又有趣,常和弟子開玩笑,說不過的時候耍些小脾氣,有時候也像個孩子一般說些委屈而又傲嬌的話;墨子則是言語銳利,很少和弟子開玩笑,說話也很少隱藏常刺痛人心,但遇到真正值得稱贊的事時也常常會過譽。

誇贊適的這番話,和適本身沒有直接的關系。

他是在用適和勝綽做對比,以此教育弟子徒眾。

走了一個勝綽,來了一個適。

一個是十余年的正式墨者,一個是自稱墨者半年的孤獨者。

一個為了俸祿忘卻大義,一個為了大義根本不在乎百金。

一個也算是低級貴族出身,一個則完全就是個倒數第三等級賤民的鞋匠出身。

種種的對比,幾乎可以從血統到行為完全地倒置,也正是一個最好的用來教育弟子的例子。

適沒死,這時候說這些話,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也給了適更大的壓力。

但墨子還是決定說。

他曾看重的弟子耕柱子,需要用責罵來鞭策不斷努力。

而墨子認為,適這樣的人,需要時用贊揚來讓其不斷努力。

都是鞭子,只不過一個是責罵,一個是稱贊。

形式不同,本質一樣。

他知道人可以變,此時的適或許不是將來的適,但此時適的事的確是值得與勝綽對比的。

得到墨子稱贊最多的那幾人,除了禽滑厘外,基本都已早逝。

被墨子稱贊過知曉了事物的本源而不需要再看書的公尚過,死於吳越流行的瘧疾。

做過衛國上卿、因為衛君不行墨者之義放棄俸祿離開衛國的高石子,隨墨子南遊,病死在楚之魯關。

靠一雙舌頭說的衛君認為高石子此人大才而聘用、曾經可以整日和辯五十四爭論不休的管黔滶,死在了齊國之前的一場內亂之中。

如果此時高石子還活著,墨子一定會盛贊高石子。當然高石子要是活著,勝綽也不可能出頭。

幸好適的出現,讓墨子有了一個更鮮活的例子,用來對比勝綽正合適。

一眾弟子仔細揣摩著墨子的話,根本不在意還在一旁的勝綽,也不在意墨子話語中諷刺的勝綽。

對墨子而言,勝綽已經不再是墨者,但他的行為卻足夠墨者引以為戒。

所以在他將勝綽開除墨者隊伍之前,要用這種諷刺和對比的方式來懲罰他,為的不是一個勝綽,而是為了在場的三百多墨者不再有勝綽。

懲罰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不再懲罰。

懲罰本身並不是針對犯錯之人,而是針對那些尚未犯錯之人。所以對於犯錯之人的懲罰要看怎麽才能將來不懲罰別人,而不是非要極致地對待犯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