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仁智禮義論漂杵(下)(第3/3頁)

公孫澤一聽這話,更加憤怒,心說便是你的先生墨翟也不敢說這話啊,當即回罵道:“當然仁。”

“這是竹簡上記載的?”

“是。”

“既然仁,為何《武成》中有會於牧野、流血漂杵一言?既是仁,吊民伐罪,紂王失德,緣何那些人不拱手而降?《成武》中又載,前徒倒戈,以迎王師,既然已經倒戈以迎王師了,武王卻殺得興起以致流血漂杵,又怎麽能說是仁呢?你也是士,駕過車打過仗,殺多少人才能流血漂杵呢?”

適伸出兩個手指頭,哼笑道:“既然竹簡是不可能錯的,由我墨家的辯術,可推出兩點。要麽,武王不仁;要麽,你得承認你們理解的未必就是竹簡上的本意。”

“你要是覺得你們理解的一定對,那就是武王不仁;如果你承認你們理解的有錯,那武王可能還是仁的。你選一個吧。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你們認為仁,就是殺得血流成河、殺得越多越是仁,你要非這麽說,那也我沒辦法。你選一個吧。”

PS:

呃,公造冶的名字,是編造的。駱猾厘是真的,被沒被打史上無載……但墨子可能是覺得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所以讓弟子拿棍子批判了他一下……

公造為氏,意思就是原來家族是給某個公室做某種技術工作的,公造冶,可以理解為某個專門冶煉青銅的家族裏的孩子,勿深究。

嗯,盡信書不如無書……此時的書是特指,是《尚書》。你拿著一斤《詩經》在那看,不能說自己在看書,要說自己在看詩。竹簡時代,廣義的書太少,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名稱,都是特指的,所以只能用別扭不通的簡文代替廣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