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責任感”之外(第2/2頁)

這一場君臣小會,孔穎達也沒必要玩弄一貫以來的“人設”,不但詳細分析了武漢各行各業的專精人才培養已經初見成效,還列出了十幾年以來的各項數據指標,和武漢比起來,傳統的老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根本沒可能跟武漢的系統化培養相抗衡。

將作監或許十年能發掘培養一個頂級大工,但在武漢,一年就能批量生產可能不那麽全面發展,但是偏科專精到極致,數量成百上千的“次頂配”大工。

鄙視工農不是人性,而是社會統治構成的需要,因為舊時代之中,孔穎達也好,長孫皇後也罷,一言概之:上位者,統治者!

只是社會發展的偏差,在貞觀朝被某條瘋狗拉扯的無比巨大,社會分工的構成,超出了貞觀朝精英的預料。

帝國過度的擴張,自然而然地會讓商業興盛,而手工業、工業的極大發展,又進一步鞏固壯大了這種興盛,而其產生的最大結果又相當諷刺,進一步支撐刺激了帝國的過度擴張。

如果能夠碾壓武漢,孔穎達自然是另外的說辭,直接讓朝廷禁絕新學收束工商。但毫無疑問這是做不到的事情,當鎮壓不能萬無一失地成功,收買就是自然而然的手段。

儒門大宗師不介意把“工匠之學”請進來貢著,不但貢著,還好好貢著。

這種手段,是他盡心盡力做事情的一點點“責任感”,在這一份“責任感”之外,毫無疑問就是七十七歲老漢的一點野心,一點念想。

把天下各行各業各階層的傳承教育,統統都收歸到一個衙門一個系統之下,你是巫祝之學也好,你是技工本領也罷,都統一在“教育”的大旗之下。而這一面大旗,顯然是要豎立在某個衙門門口。

這個衙門不是吏部,不是民部,自然也不是國子監或者這個寺那個宮。

囊括如此駁雜如此豐富的教育門類,顯然要成立一個方便統一管理,能夠統籌計劃的超級教育部門。

而當這個超級教育部門成立之後,或許就會專門成立一個管理技工類院校的下屬部門,又或許會專門成立一個管理開蒙幼學的下屬部門,但不管是什麽樣的部門,總要有這樣那樣的官吏,總要有這樣那樣的資源分配。

倘若有一天,朝廷需要建設一個堪比漢陽鋼鐵廠的超級工廠,那麽,能夠給朝廷統籌提供龐大技工團隊,甚至能夠直接打包建設一個全新工廠的超級教育部門,其功勞多的數也數不清,其持續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的看得見看不見的收益,同樣不可想象。

孔穎達並沒有指望這個超級部門真的能夠成為武漢教育局的放大版本,但哪怕它質量次一些,運轉慢一些,效率低一些,憑借龐大的體量,在帝國中樞,注定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