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儒之大者,為國為民(第2/2頁)

還是得要錢啊!

“要歲賜?”武好文問。

“不要歲賜。”武好古笑著,“只要兩個好處,一是自由貿易之權。燕遼與中原,完全開放貿易,關稅協定,不設和買。第二,燕遼財入,半數依賴海貿。而海上貿易,是需要商港停泊船只的。所以就想租借京東商市,燕遼的貿易中轉之港。”

“什麽?你又想搞個界河商市?”武好文的臉色一下沉了下來。

武好古笑著:“便是界河商市,也只取了半縣之地啊。除了半個清池縣(的確是半個縣,只是土地面積頂得上尋常的一個州),我可曾拿過半寸大宋的土地?而且我也不白拿半個清池縣和一個京東租界,可以用河東太原府和平定軍的地盤交換。用太原一府和平定一軍,換清池半縣和京東一市,大宋不吃虧吧?”

“這個……”

武好文心想:這倒是好事兒。太原府和平定軍的稅收雖然比不了天津半府和京東一市,但是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意義是半個天津和一個京東市不可比的。而且天津府早就是武好古的地盤了!

如果武好古能攻下太原府、平定軍,用來交換京東市,別說租借了,就是割讓也是劃算的。

武好文又問:“大哥兒,你要發兵河東?”

武好古道:“出兵只是下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不戰而屈人之兵?要怎麽做到呢?武好文心想,本朝的君臣最喜歡不戰而屈人之兵,可是屈到最後都是給歲幣,看著好像被人屈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有什麽高招?

高招當然是要保密的……要不然就是國際醜聞,有損聖賢形象了!武好古當然不能把真相告訴兄弟了。要不然京東租借地就騙不到手了。

實際上,遼國蕭太後早就準備放棄太原府和平定軍以換取和宋朝的聯盟聯姻了。

在乾州相會的時候,蕭太後自然把這打算告訴了武好古,不過武好古讓蕭太後再等等。他想促成一個三家同盟,自己再充當宋遼之間的調停者,順便換取京東商市作為租界。

京東商市是界河商市的復制品,又是幽州海軍的搖籃,和商市隔海對望的郁州島上還有郁州雲台學宮這樣的實證主義聖地,武好古當然要想盡辦法掌握在手中了。

武好文點點頭,道:“如果大哥兒真的能讓契丹人交還太原府和平定軍,那麽租借京東商市應該不是問題。只是朝廷必須在京東商市保留駐兵。”

“駐兵?”武好古笑了起來,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大清朝還在九龍城寨駐兵呢,有毛用?

“行啊。”武好古笑著,“京東商市只是我國向大宋商界的土地,大宋自然可以駐兵。不過商市應當包括郁州島全部。”

郁州島上的東海縣早就被撤除,島嶼的管轄權歸屬了雲台學宮。武好古要拿下郁州島,自然也是為了島上的雲台學宮。這所學宮近年來雖然沒有天津雲台學宮發展的那麽好,但畢竟底蘊深厚,還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學。

這所大學的價值,甚至不在京東商市之下!

“只要能拿回太原府,朝廷總是會答應的。”武好文斟酌著說,“只是稱帝之事,大哥真的不再考慮一下嗎?”

……

稱帝當然是不能考慮的!

在武好古看來,漢人的帝王志氣到唐朝就終結了。而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也許才剛剛開始——這一次,人類的飛躍式進步,看來是由武好古發起的“儒學革新”運動促成的。

新時代的大門剛剛開了一條縫,可不能讓已經到了末路的中國式帝王竄出來成了社會進步的絆腳石!

想著崇高的人類文明發展的大事兒,武好古又一次肯定了自己不做帝王的立場。可當他回到自己的住處時,卻從早就候在那裏的慕容忘憂口中得知一個讓他有點被動的信息。

聚集到遼陽府的元老們召開了一次臨時會議,一致選舉武好古為統治燕、遼、高麗、安東府地和南洋都護府地的皇帝!

本來應該維護共和主義的元老院,現在居然選出一位皇帝陛下了!這可真是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