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公車上書,以理服人(八)(第2/2頁)

李光當然是在胡說八道,真宗皇帝的《勵學篇》就是在鼓勵大家死讀書罷了,還沒到“社會革命”的地步。但是李光的這番發揮,倒是蠻符合一批讀書人的理想社會形態的。

社會財富的分配完全由科舉考試來決定!秀才拿多少,舉人拿多少,進士更是一步登天——這個理想社會在宋朝並沒有實現,宋朝只有中了進士才會有黃金屋、粟千鐘、車馬多和顏如玉,考不中就是個措大。所以宋朝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還是非常多樣化的。

劉正彥瞪了李光一眼,“還是胡言亂語,沒有人做買賣,農人種出的米糧賣給誰去?”

“錯了!你又錯了!”李光搖著頭,“農人種糧本不是要賣掉的,而是為了自用……如果種糧食為了出賣,那麽農人和商人還有什麽區別?種地豈不是變成了經營?”

“種地難道不是經營?”

李光笑道:“若是經營,必然賠本的人多,賺錢的人少……工商百業,莫不如此,難道農業就會例外嗎?可是天下農人何其之多?如果十之七八破產,十之二三成為大農,豈不是要流民遍地,天下大亂了嗎?所以歷朝歷代都會以工商為末,以農為本,原因就在於此。對於我朝而言,想要天下安泰,就必須以科舉定上下尊卑,以小農為養民之本,以官營工商為國致富。如此才會國富、兵強、民安、士大夫有德。”

還真是頭頭是道……而且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

他的道理就是參透了小農經濟的本質——以養民為目的,但總是會走上商品經濟的歧途!而一旦將種地變成經營,就必須將本就利。小農破產,大農兼並,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經營土地,也是商業啊!而從商做買賣,總是賠錢的人多,賺錢的人少……而要避免這種狀況,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私商,全部官營,然後再以科舉定上下尊卑富貴,以科舉出身的有德士大夫去監管官營工商!從而形成一個小農完全依附官衙,工商也完全被官府控制的經濟體系。

這個體系早在王莽時代就是儒者的理想,王安石的變法也有這方面的追求,可惜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實現。

不過沒有辦法實現,也不能否定這種理想的政治正確。

而雲台學宮為工商服務的路線,雖然可行,但是在政治上卻是錯誤的……

……

“好!這個李光說得好!”

為李光叫好的,正是微服而來的官家趙佶。當然了,趙佶沒有進入青城宮,而是在一千多名禦前猛士的護衛下和蔡京、蘇轍、張康國、張商英、趙挺之、蔡卞等重臣一起登上南熏樓(開封府的城門樓)。然後又趙明誠抄寫下雙方的辯詞,再派人騎快馬送上南熏樓。

趙佶頓了頓,又來了一句,“雖然用他的辦法,大宋多半是要亡國的,但是道理卻是不錯的!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

大臣們應聲蟲似的回答。

誰不知道這個道理,是不可能混到現在這個位置上的。

趙佶笑道:“那就且看雲台學宮的人怎麽拆穿他吧。”

這個時候,又有一個跑得氣喘籲籲的小黃門給趙佶送來了新的辯詞。這回是雲台學宮一邊的章之鳳反擊了。

章之鳳問李光道:“若以小農為養民之本,何以天下有人坐擁良田無數,有人卻無寸尺之土?以君所言,是不是應該實行均田,根據科舉功名和官職規定土地多寡,超過規定著一律充公,然後無償分配給無地少地之小農?既然士大夫有德而不愛錢,不如就從朝中科舉出身的文官開始實行,沒收他們家中多余的土地吧!如果有德的士大夫們都不肯實行,就說明士大夫的德行不夠。”

“哈哈哈。”趙佶也是調皮,大聲念出了章之鳳的話,然後對眾臣道,“這個李光果然被拆穿了!”

“陛下聖明……”

群臣應道。還是聖明——要不怎麽說?誰站出來說自己的土地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