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誰是好漢(四)(第2/2頁)

所以跨過戈壁出兵並不現實,唯一可行的就是從西線的會州、西安州(天都山)方向進攻靈州。不過走這一路,西軍的後勤線又會拉長幾百裏,物資轉運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一定要鐵騎才能確保取勝?”武好古雖然知道王厚的話語不實,但還是虛心向王厚求教道,“步軍在西北戰場上用處不大嗎?”

“步兵騎兵,各有各的用處。”王厚道,“步兵利於山川,騎兵利於戈壁草原。特別是在戈壁草原中作戰,沒有騎兵是萬萬不能的。我們在東線(指宋夏戰場東線)已經拿下了橫山-天都山一帶的山川之地,如果要進一步拔除無定河畔的夏軍要點,就必須以騎兵伸入戈壁,阻擋自興州西進的夏軍。我軍在西北一直采取聲東擊西的戰略,放著靠近陜西的夏州和宥州不打,而是在西線的河湟反復用兵。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在戈壁沙地中擊敗西賊的騎兵,無法擊敗西賊的騎兵,就無法阻止西賊大軍在我方久攻疲敝之時出援宥夏二州。”

“原來如此。”武好古輕輕點頭,“其實燕雲方面也是一樣啊,我軍一方面要攻打燕京堅城,一方面又得隨時和越燕山而下的契丹宮帳軍決戰……”

“必須有數萬鐵騎啊!”王厚說,“騎兵不僅能用來打堂堂陣戰,還能用來牽制、騷擾和屏蔽戰場。若是有數萬騎兵散布燕雲左近,契丹人就很難掌握我軍的虛實動向。虛實不明,又如何敢盲目投入倚為國之靠山的宮帳精銳?”

“那王東門有把握拿下河湟二州?”武好古又問。

其實這個問題武好古早就知道答案了,現在只是例行公事的問一下。

“如何沒有把握?”王厚笑道,“所謂河湟二州,乃是昔日大吐蕃分裂而來的幾個小國中實力稍強的一個。他們吐蕃人稱為宗喀國,乃是吐蕃王子唃廝羅所創,唃廝羅者,乃是佛子之意也。該國以佛教為根本,之所以一度強勢,也因為利用佛教號令吐蕃諸部。但是在我朝熙寧年間,吐蕃高地上一個名叫古格的大國開始舉辦托林寺大法會,一舉奪取了宗喀國的佛教領袖地位。從那時起,宗喀國就開始走下坡。而且在唃廝羅死後其繼任之君,也都無法再取得佛子地位,自然就權位不穩,整個國家便有逐漸瓦解的趨勢。如果我們不趁機奪取,早晚也會被西夏或者那個勞什子古格所得,到時候必為國家之大害。”

還有這種事情?武好古心道:原來唃廝羅政權是個宗教國家,在國主失去宗教領袖地位後,沒落也就不可避免了……看來王韶、王厚父子想要拿下河、湟二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可是河、湟二州的吐蕃部落也不是那麽容易順服的吧?而且西夏還會增援這些吐蕃部落。”

武好古不知道歷史宋徽宗的河湟開邊遇到了多大的困難,但是卻知道神宗朝和哲宗朝的兩度開邊失敗,都和吐蕃、羌人部落的反抗不無關系。

王厚聞言只是苦苦一笑:“宗喀國本是我朝的友邦,在唃廝羅時代還和我們一起對抗西夏。可是雙方的盟好早就不在了,而且還變成了仇寇……即便我們退出河湟,歸附朝廷的趙懷德(木征子隴拶)還不是被與我朝敵對的‘小王子’溪賒羅撒所迫?既然他們橫豎是要與我為敵了,那還不如以力服之!”

武好古明白了,原來宗喀吐蕃原本和大宋聯盟對付西夏,可是後來大宋趁著宗喀吐蕃衰弱就搞河湟開邊,雙方也就從盟友變成了仇敵。而宗喀吐蕃和西夏則從唃廝羅時代的仇敵變成了現在的盟友……而大宋又不能坐視西夏將宗喀吐蕃這支力量收入囊中,所以再次開邊就不可避免了。

只是這次的河湟開邊,能結出一個正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