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唯美德至上!(第2/3頁)

由於是正式的出巡,除了天子之外,各部主官只有中書令紀昌留守長安,其余主官則是跟隨。

劉彥自然是沒有搭乘軌道車輛,故布疑陣的副車自然是要有的。不是他怕不怕死的關系,是禮儀的規範和安排就是那麽回事。

“陛下,小民聞有一子名曰猛,夜赤裸睡於父母旁,晝身軀皆為叮包……”

出巡隊伍走到許昌,劉彥停駐休息。

許昌城自然是被隨行的禁軍接管城防,劉彥卻是沒有選擇入城,而是在離許昌城十裏外的東北駐營。

這一次出巡,劉彥不光帶著百官,有名博士以及民間背負聲望者亦同行,其中就有那天的十六個在野名士。

他們沒有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之前,劉彥不會立刻收拾。要是有發揮大作用,劉彥未嘗不可以為後人留下一件雅事,來顯示自己的大度。

剛才是幹寶在說話,他講故事那樣地說起了一個叫吳猛的孩童。

這個孩童家裏貧窮買不起蚊帳,南方的蚊子多,每每到了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覺。

吳猛心疼勞累了一天的父母,為了讓他睡個踏實覺,他想了一個辦法。

每到晚上,吳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細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吳猛卻任蚊子叮咬吸血,一點也不驅趕。

劉彥對寫出《搜神記》的幹寶很好奇,態度上有別於其余的十五人。

眾人聽了幹寶的故事先是一陣沉默,隨後對著劉彥是一陣恭賀。

“陛下,此乃至孝之人,禮部應當厚獎!”桑虞都不問到底有沒有吳猛這個人,態度堅決地說完,滿臉的喜悅:“民間有純孝,證民風之善,為陛下賀,為大漢賀!”

劉彥自然是應允,同樣不問有沒有吳猛這個人,大大地贊揚那個孩子懂事,談到孝順的人就應該有福澤,會一生順利。

諸夏歷來就提倡孝道,認為一個孝順的人哪怕是壞也壞不到哪去。

當然了,孝順卻是殘忍之極的人肯定存在,或許窮兇惡極的還不在少數。但為了提倡某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是能無視,只是去贊揚好的一面。這個是宣傳必要的步驟。

劉彥在贊賞的同時,狐疑地在大臣身上來回掃視,懷疑幹寶就是被踢出來的一個托兒。

那卻是有點冤枉大臣了,他們是有進行一些準備,但是找的托兒真不是幹寶,是另有其人。

“陛下,臣亦有一傳聞。”呂議緩慢聲說道:“臣原籍之地(江夏)有一子名曰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劉彥含笑剛要點頭,想到了什麽脖子卻是一陣僵硬。

不是納悶為什麽哭就能讓竹筍無視季節出現,是劉彥終於想起聽著怎麽那麽耳熟。

《二十四孝》現在當然還沒有成書,幹寶說的《恣蚊飽血》是離得近一些的其中一“孝”,呂議說的卻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孝”。

在幹寶講的時候,劉彥聽著並沒有什麽離奇的地方,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寧願蚊蟲叮咬自己也要讓父母好好安睡,可後面這個是個什麽情況。

脖子僵硬了那麽一下下,劉彥還是一臉欣慰笑容地點頭嘉許。

提倡孝道嘛,要合情合理做什麽,也許誇張一些,故事主人笨一些,百姓更喜歡聽。只要百姓喜歡就會傳播,他們同樣會去無視故事中的不合理,自己腦補出不合理的地方是因為什麽,也許還會認為不合理才是正確的。

劉彥繼續聽著,深怕誰講那麽一句“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解衣臥冰求之”,真要誰來這麽一句,可就真的點不下那個頭了。

孝順是應該的,可是就不能聰明一點的去孝順嗎?比如不笨笨地用體溫融化冰,咱們把冰砸碎,拿著魚兒高高興興回家,豈不更美?

還是說聰明人難有孝順?只有笨笨的人才會孝順?也許僅是人們更喜歡笨蛋,不喜歡聰明人。

“諸卿……”

劉彥又聽了幾個,有三個與虎有關,下至八歲上到十四歲,年齡雖然小卻是勇猛無比,他們的父親或是母親要被虎傷害,然後不顧一切撲上去掐死虎可以理解,但揪老虎的胡須還能給揪死了?

“呵、呵呵……大漢果然是天選之民,孩童有此勇力。只是諸卿應需知曉一事,萬萬告知百姓虎之危害,不可等閑視之。”

劉彥表情在笑,臉色卻是越來越鐵青。

父母有危險了不顧一切相救是應該的,傳頌美德也沒有什麽可以追究的地方,但千萬別特麽讓孩子或少年以為老虎好對付,搞得孩子和少年前仆後繼送到虎口。

大臣有一個算一個是一臉懵逼,伴駕的那些博士和在野名士卻是用奇怪的眼神在偷偷看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