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章 京城

羅馬城,這座古老,復雜的大城,一如過往的繁華熱鬧。

最終,朱由檢與教皇英諾森十世的談判還是無果而終,相歡而散。

英諾森十世告訴朱由檢,他不久將會派使團前往大明,與明朝皇帝進行直接的談判。

給朱由檢送行的人不少,有西班牙的,尼德蘭的,法蘭克的,也有教皇國的,甚至是德意志羅馬帝國等等,相當復雜。

朱由檢寒暄半天,還是登上了船。

偌大的洪武號在海上艱難轉動,揚帆離開羅馬。

直到上了船,一群人才長長松口氣,徹底的安心下來。

“總算可以回家了。”這是鄭芝龍的感慨,這一路經歷的太多,他們能到這裏,簡直就是一種僥幸,在歐洲時間雖然不長,卻也是險象環生,步步危機,隨時都可能沒命。

鰲拜摸著大胡子,沒有多言,目光裏盡皆是閃爍之色。

馮祝臉上帶著一絲微笑,迎著風,表情平靜內斂,與他翻騰的內心完全不符。

朱由檢神色淡漠,背著手,還在看著羅馬方向。

這一路上很多時候都相當無聊,朱由檢能安安靜靜的,前所未有的平靜的看書。

馮祝帶在路上的這些書相當復雜,朱由檢幾乎看了個遍,他從字裏行間裏,一些不起眼的地方都能看到朱栩的影子。

裏面涉及的國政,律法,經濟,軍事,政治等方方面面,這讓朱由檢前所未有的冷靜的去看待朱栩的新政,審視大明的方方面面。

或許是遠離大明,旁觀者清,俯看著大明,以往很多想不明白,看不懂,猜不透的地方,如同迷霧被抽繭剝絲的撥開,讓他看清了很多事情。

這一趟的出海,他也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認知,對於朱栩,他心裏默默的不知道怎麽評說,回想起這些年的種種,尤其是與朱栩方方面面的矛盾,他不得不離開朝廷,遠離京城。

最後只能歸結於:他那個六弟站的太高了,高的他看不到項背,看不清面容。

不知走了多久,朱由檢猛的驚醒,從模糊的羅馬城收回視線,轉頭看向馮祝,道:“你說,這次回京,皇上會見本王嗎?”

馮祝聽著朱由檢的話,不由得一愣,不知如何作答。

馮祝是宮裏的老人,在天啟三年就跟著朱栩,對宮內宮外十多年的變化都是洞若觀火,看得清楚。這位信王殿下在大明絕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因為他是當今皇帝的五哥,兄長,做了三年的攝政王,最後的結局是被趕出京城,落魄就藩。

但是,這位的存在,對大明很多人來說是如鯁在喉,這些人包括馮祝。

“信王不王,景正不正”,這句流言早已經傳遍大明,哪怕一些鄉野小孩都當歌謠來唱。

這是一根刺,刺在“帝黨”以及支持“新政”的所有官吏,士紳心中。他們平時不提,不管不問,不代表不關心,不在意。

這位到底是當今皇帝的兄長,從禮法來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這才是祖制,是國本!偏偏先帝越過信王,直接傳位給當今,當今手段更是淩厲,短短時間就穩固了帝位,出其不意的懸空內閣,統轄六部,控制了朝局,再接著就是不斷開疆拓土,將內部矛盾轉移,釋放,等著他收拾了東林黨,就再沒誰質疑他的繼位問題了。

可是,隨著“新政”推進,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攻擊朝廷,攻擊皇帝的手段更是綿綿如浪濤,從未斷絕。

其中最為淩厲,刺動朝野,還是這八個字。偏偏任何解釋都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什麽“鐵證”。

若是朱由檢在這個時候回京,誰知道會不會被人利用,成為攻擊乾清宮,攻擊“新政”的借口?

馮祝心如電轉,對於朱由檢的這個問題,他沒辦法回答,心裏長長嘆了口氣,對於這位陪著近兩年的王爺,心裏自是有同情的,猶豫片刻,勸道:“王爺,皇上顧念著兄弟之情,從未想過對您怎麽樣,這些年哪怕您再惹皇上動怒,皇上都是在想辦法保全您。現在‘景正新政’到了緊要關頭,朝野齊心協力,若是您出現在京城,讓朝野不安……皇上未必還能保全您。”

朱由檢聽著馮祝的話,臉色陰沉,目光有兇厲之色,胸口起伏,忍不住的怒聲道:“本王與皇上是親兄弟,都是先帝從弟,光父之子,神祖之孫,他們還敢逼皇上殺兄不成!?”

馮祝心裏苦笑,這位王爺遇事急躁,總不能想個周全,只得再勸道:“王爺,縱然你這一趟有大功,皇上讓您回京,您就真敢回去嗎?那是什麽地方,王爺難道不清楚?”

朱由檢心裏有怒氣,卻發不出,更不知道再說什麽。

京城對很多來說是天下首善之地,可到了一定地位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個巨大的殺人磨盤,明天,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送命,站的越高越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