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儲君之爭(第2/3頁)

“胡說八道,福王之亂難道是本閣引起的嗎?若是當初按照本閣的意思立桂王,桂王遠在廣西等到了南京需要半年時間,而陛下那時早就到了南京了,還哪裏有亂局?”史可法怒道。

“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嘛,從廣西到南京數千之遙,走路至少半年的時間,咱大明可耽擱不起這麽長的時間啊!”王鐸自知失言,連忙補救道。

“那以你的意思呢?”史可法冷冷的看著王鐸問道。

“元輔您也說過,立親立賢,既然桂藩太遠,但潞王卻在杭州,距離南京只有幾百裏,旬日可至!潞王血脈雖然比桂藩遠了一層,其賢明之處卻盡人皆知,再加上其距離南京又近,由潞王繼統最為合適!”王鐸笑道。

潞王!想當初北京陷落的消息傳到南方時,錢謙益便鼓動著當時南京眾大臣們提議立潞王繼統,現在王鐸又提議立潞王,史可法懷疑王鐸和錢謙益兩人已經串通好。

立統關系重大,誰率先勸進便有擁立之功,若是潞王真的繼統的話,憑借今日的據理之爭,這王鐸便能排擠掉史可法在內閣的位置往前挪一挪。對這點,史可法自然心知肚明。

“牧齋公,對此事你怎麽看呢?”史可法向一直沉默的錢謙益問道。若是錢謙益也支持潞王繼統,以二比一的情況下,史可法深知自己絕對獨力難支。而很明顯,錢謙益肯定會支持潞王,王鐸不過是他的馬前卒罷了。

然而,錢謙益的話卻讓史可法吃一了驚,原來錢謙益和王鐸並不是一夥兒。

“元輔,既然覺之兄說可以立賢,老夫又有其他想法。既然可以立賢的名義立潞王,那麽是否可以用同樣的名義立其他藩王,哪怕是遠枝藩王呢?”錢謙益笑道。

“錢牧齋,你什麽意思?”史可法還未說話,王鐸冷然問道。

“以覺之兄的說法,潞王賢明,距離南京又近,可以立為儲君。現在有一位藩王,賢明之處勝過潞王十倍,距離南京同樣很近,是否也可以立他為儲君呢?”錢謙益笑著問道。

“賢明勝過潞王十倍,老夫倒是想聽聽你說的哪個?”王鐸冷笑道。

錢謙益突然開口,明顯是針對王鐸,史可法的心頓時放了下來,安然坐在椅子上喝茶,笑看這二人撕逼。只要這二人意見不同,則一切便在他這個首輔掌握。

“唐王朱聿鍵!”錢謙益凝住笑容,從口中蹦出五個字。

王鐸愣了一下,忽然哈哈大笑了起來。

“唐王,錢牧齋,你是來搞笑的嗎?唐王一系是太祖所傳,並非成祖後代,而且唐王的輩分比之陛下高了兩輩,誰當皇帝也輪不到他啊!”

“覺之兄,是你剛剛說要立賢,唐王自奉甚儉、寬明恭儉,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勇於任事,循良愛民,而有撫綏大略。當初清兵破關搶掠,唐王剛剛繼藩,便毅然募兵北上勤王抗清,並為此惹下了牢獄之災,如此有擔當的藩王哪個能比得上?眼下大明正值動蕩之際,需要一位英武敢為的君主,帶領大明澄清玉宇、收復河山,潞王貌似賢明卻生性懦弱,並非合適的皇帝人選。而唐王雖然倫序疏遠,卻也是皇家血脈太祖後裔。想前宋時,南宋群臣能排除異議,立宋太祖一系的宋孝宗為太子,我等又如何不能拋棄固有的傳統,立同樣是疏遠宗室的唐王繼統?而如今的大明,和南宋之時又何其的相似?”

錢謙益的一番話有理有據,令王鐸啞口無言。史可法的臉色也嚴肅了起來。

史可法原以為錢謙益反對王鐸立潞王,所以才推出唐王攪局,可現在看來,錢謙益卻是早有準備,推唐王出來絕非偶然!

對唐王,史可法也有所了解,畢竟逃到南方的藩王根本沒有幾個。唐王的情況和錢謙益說的差不多,若論個人能力的話遠比其他藩王更適合當天子,畢竟敢於募兵並親自帶兵勤王抗清的沒有幾個,而唐王不僅做了,帶兵北上時還和途徑的流賊廝殺了好幾場,竟也取得了一些勝利。

所以從能力從敢於任事來說,唐王遠在其他藩王之上。可是立儲君卻不能只看能力,更要看血脈的遠近。所謂明正才能言順,唐王的血脈太過疏遠,若是立他的話必然引得天下百姓群情議論,甚至引發大明的動蕩。

而立桂藩甚至是潞王,要遠比唐王更加的合適,畢竟血統之念在大明深入人心。

“唐王,血脈終歸太過疏遠,並不合適!”深思了一會兒,史可法出口道。

“為何不合適?唐王難道不是太祖的後裔朱家的子孫?”錢謙益反問道,“這個時候元輔你不能在抱著血脈說事了,我們身為宰輔,要有責任為大明選擇一位合適的君王,一位有能力帶領大明中興的君王。和大明的江山社稷相比,血脈倫序這些又算不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