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山東移民(第2/3頁)

晝夜行駛,三日後,船隊便到了海州附近海面,鑒於船上糧食補給還多,李彥直並未下令到海州靠岸,而是繼續向南行駛,十余日後到達了淮安府附近。

對眾多的百姓來說,長久的船上生活很不適應,好在是冬季,沒有疫病傳播的土壤,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身體很不舒服,為了防止生病,李彥直只能下令靠岸休整。

而且三萬百姓組成的龐大隊伍,需要的糧食很多,也需要補充一二。

船隊停靠在距離黃河入海口南面不遠的廟灣,是一處不小的海港,當初崇禎乘船難逃時,便是由廟灣上岸去的淮安。

陳越當江北總督時,鑒於廟灣是海上進入淮安的門戶,在廟灣設置了一個千戶所,留有士兵數百鎮守,領兵的千戶還是平南軍的老人,是呂泰的部下。

船隊中有吳平屬下的老兵,一上岸便和廟灣千戶所進行了接觸。聽聞船隊是奉齊國公之命遷移山東百姓前往舟山,該千戶命令手下協助百姓上岸,並提供了幹柴鹽巴等等,甚至有大量搭建好的窩棚可供百姓暫且避寒。甚至還有數名大夫,專門為船上百姓治病。

看著殷勤的百戶和廟灣海岸巖石後那一排排的窩棚,李彥直暗自感嘆齊國公勢力的龐大、布局的深遠。從這窩棚來看,分明是早有準備的樣子。

果然,還未等李彥直開口,廟灣千戶便殷勤的問船隊需不需要糧食蔬菜,那當然是需要的,於是沒有兩日的時間,便有上千擔的大米以及大量的鹹菜送了過來,其中竟然還有好多樣式古怪從未見過的魚肉罐頭。

當然,這些糧食都需要花錢購買的,不過價格卻也不貴。至於買糧食的銀兩,在上船時李彥直和隨同遷移的富戶士紳們商量好,各自拿出一筆銀子來,用於沿途的一些花銷。

在廟灣休整了兩三天時間,等百姓們緩了過來之後,再次揚帆起航,繼續向南方而去。

這一次再沒有在沿途停留,而是一直南下,十天之後船隊終於到了舟山島。

舟山島上,錢楓林是最忙的人,就在移民船隊到達之前,他剛剛接受了一批來自遼東的木材,傅春在遼東滿洲部落采購的木頭,借著西北季風終於運回了舟山。大量的木頭紮成木排拖拽在帆船之後,嚴重影響了船速,足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從遼東返回到舟山。

不過這一批的木頭便有四五千料之多,足夠建造五艘四桅蓋倫海船。而這只是第一批,傅春在遼東留下了人手,這個冬季會有第二批乃至第三批木頭運回舟山來,並且以後每年都會有。

而有了遼東源源不斷的木頭供應,舟山以後船只會越來越多,水師實力越來越大!

運來的木頭會被交付給寧波沿海各家私家船場,然後會陸續造出船只來。而以後還會在舟山島或者東番島建設自己的船場。

對於從山東來的移民,陳越早有指示,這些人會在舟山休整一下,然後前往東番島,那裏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

一路南來,天氣卻越來越溫暖,在山東時,所有百姓穿著厚厚的冬衣,而到了舟山島,穿著棉衣卻感覺有些燥熱了。

山東的大雪到了這裏卻變成了毛毛細雨,這裏的冬天竟然是不下雪的!

當船只停靠在舟山港時,所有百姓都以為到了目的地,卻被告知他們的目的地還在南方,據此還有近千裏,很多百姓頓時不淡定了,從登州出發到現在已經走了二十多天海程,還需要再走十來天,那意味著距離家鄉足足數千裏,這可真正的背井離鄉遠隔千裏了!

不過舟山軍民對遷移的百姓態度十分的友善,讓他們遠離家鄉的郁悶淡了一些。舟山軍遠征東番島留下的兵營可以讓百姓們暫且居住休整,錢楓林前些時日更是從杭州采購了數千石的糧食,再加上舟山島漁獲豐富,百姓們的吃食頓頓有米有肉,這讓很多百姓遠離家鄉的苦楚迅速消失了。只要能吃飽吃好,人生何處不家鄉?

李彥直再次感嘆舟山方面對遷移百姓做出的充分準備之後,便主動找到舟山的負責人錢楓林,詢問以後百姓的安置工作。

鑒於李彥直在遷移中做出的重要工作,以後山東百姓的安置還需要得到他的幫助,而且李彥直本身有著舉人的功名,肯定會得到齊國公陳越的重用,會成為自己的同僚,錢楓林也不隱瞞,仔細對李彥直講解了以後百姓該如何安置。

“東番島已經被齊國公帶兵打下,荷蘭人已經被擊敗。齊國公準備在東番島設置東寧府,府下設縣。第一批山東百姓會被安置在北港縣,那裏現在由東寧府丞顧君恩負責。

現在北港鎮有明人萬余,都是從福建沿海過去的大明百姓,周圍還有不少東番原住民,多是言語不通的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