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清軍南下

潼關。

黃河浩浩蕩蕩自北而下折而向東,渭河自西而東在拐彎處匯入黃河,兩河把這片高原分為三個區域。往南則是險絕連綿的秦嶺。在秦嶺和黃河之間,則是溝通關中和河南的潼關道。

自戰國以來,這處通道就是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先秦時函谷“丸泥可塞”之險要,隨著黃河不斷沖刷以及河水水位變低露出河床而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移的潼關。

明朝時的潼關,早已不復秦時之險要,隨著黃河水位的降低,沿著河灘岸邊向西就可進入關中。所以潼關就建在黃河南岸河灘上,此處的地形已經不復秦漢時那麽險峻復雜。而且在關城的南面塬溝之間還有漢時老潼關道,可以繞到黃河岸邊關城之後。當然那裏地形更為復雜,不利於大軍的行進。

潼關關城以及南面的各處塬頂,十多萬大順軍分布在這片狹窄的區域,正和數萬清軍出於激烈的交戰中。

自從三月份山海關大戰失敗,李自成帶著的順軍主力損失慘重,被逼不得不後退回返關中,重整軍力。

在關隴,在荊襄,還有數十萬順軍。

各處的軍隊被紛紛抽調關中,李自成手下又重新聚攏了近二十萬軍隊,當然其中的老營主力只有四萬多人,不過在李過、高一功鎮守的陜北延安榆林,還有數萬順軍主力,其中李過的後營更是順軍五大主力之一。

抽調軍隊,調集糧餉,集聚實力,伺機東渡黃河和清軍再戰,這就是李自成采取的對策。

可是,關中河南一帶連綿的戰爭,已經使得潛力耗盡,躲避戰爭使得百姓們無力種糧,再加上幹旱使得這一年的秋收銳減,順軍根本籌措不到足夠的糧餉。

靠打大戶固然能夠短時間內弄到大量的財富糧食,可是幾年來,河南關中一帶的大戶早已打完,而生產卻遠遠沒有恢復。

滿清也沒有給順軍重整旗鼓的時間,崇禎十七年十月十九日,滿清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帶領大軍自北京向西一路繞道蒙古進攻陜北,途中把宣府、大同的降軍盡數抽調,總兵力達八萬余人。

宣大的數萬明軍原來都投降了大順,李自成沒有及時整編也沒有派出將領統率也沒有監軍,而還是由原來的明軍將領帶領原來的軍隊,可嘆現在都給別人做了嫁衣。

得知清軍攻打陜北的消息,李自成便抽調大軍北上,李自成和劉宗敏更是帶領軍隊從西安北上增援,到達洛川。

可是,滿清並非只有阿濟格一路軍隊。崇禎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滿清豫親王多鐸、孔有德、耿仲明統率四萬多八旗兵主力南下,於十一月中旬攻下大順軍防守的懷慶府,十二月初從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河南府,十二月十五日進至陜州,擊破順軍張有曾部。十二月二十二日,多鐸軍進抵潼關二十裏外立營。

滿清並非僅僅攻打陜北,而是分兩路來攻,已經北上到達洛川縣的李自成進退維谷,不知道該增援哪裏。舉棋不定之余,竟然在洛川猶豫了十多天。

而潼關距離西安太近,若是潼關陷落,西安也根本守不住,再加上多鐸軍攻勢甚急,大順軍潼關守將巫山伯馬世耀已經連連派人求援,於是李自成便率軍回援潼關,以期擊敗多鐸軍後再回師北上和阿濟格決戰。

這個時候,清順雙方戰略的高下輕易就分了出來。本來順軍占據著潼關之險要,只要據關而守兵力又充足,清軍短時間內根本打不破潼關。

可是心憂陜北的戰局,害怕阿濟格擊敗李過高一功後揮師南下夾擊,李自成急著迅速擊敗多鐸軍,一到潼關即下令向清軍展開進攻。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將劉宗敏親自率領軍隊向清軍發起了攻擊,卻慘遭失敗不得不退回潼關。正月初四日,右營主將劉芳亮統軍出戰,再遭挫折。順軍的士氣一下子低落了下來。

初五初六日,大順軍連續出擊,均遭失敗,在驍勇精銳的八旗兵面前,順軍根本討不到便宜。多鐸統帶的都是八旗兵精銳,就是孔有德耿仲明手下也都久經沙場的老兵,這可以說已經是這個時代東亞最強的軍隊了,戰鬥力不是順軍能比。

可是在潼關天險面前,即使清軍戰力再強,想破關而入也不是那麽容易。直到正月初九,清軍的紅衣大炮陸續運抵潼關,多鐸終於下令開始主動向潼關展開進攻。

紅衣大炮炮聲隆隆,聲震黃河兩岸,在炮彈的打擊下潼關關墻堆疊破碎,磚石亂飛。八旗兵弓箭手連同孔有德漢軍營火銃進抵關墻外,向關頭傾瀉彈雨箭幕,關頭的順軍死傷慘重。

李自成派出騎兵出關反擊,又派人繞到關城南面高塬,從南面夾攻,試圖從清軍陣後突擊,竭力想扭轉戰局,但在防備甚嚴的多鐸面前,都沒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