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登聞

錦衣衛的總部就位於承天門外,東側是右軍都督府,西側是府軍前衛營,北面是通政司,南面是旗手衛。

承天門外的整個一大片區域,這是大明的真正中樞之地,以承天門為中線,東側文,西側武,區域分明。

這裏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隨意遊逛的地方,朱瞻基的太孫儀仗並沒有吸引太多關注的目光。

但是在背地裏,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秘密關注著朱瞻基一舉一動。

太子還未親政,太孫反倒先掌權了,這讓今天的詹世府裏面,氣氛顯得格外低沉。

而五軍都督府的五座衙門,卻是一片沸騰,他們相互之間信息來往不斷,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件事。

朱棣很聰明,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直接拿到朝堂上來決定。他只是讓兵部尚書方賓幫著朱瞻基,想要把這件事弄成既定事實。

而且,別人還找不到他的錯,因為這件事的確是兵部負責的。

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去了丞相之職,成立中書。但是吏部事務和兵部事務中書卻無權插手,直接歸皇帝決策。

唯有人事權和軍隊,朱元璋是一定要抓在自己手裏的。

到了朱棣時期,這套管理方案依舊照搬,人事權和軍權依舊只能皇帝親自負責。

文官無權反對,武將無地反對。弄出成績了是朱瞻基的,弄成爛攤子,後面還有朱棣幫著擦屁股。

可以說,朱棣給朱瞻基創造的條件,絕對是好的沒話說。

雖然這是一次考驗,但是朱高熾三兄弟,卻也從來沒有這麽好的機會過。

錦衣衛偏殿內,以朱瞻基為首,他的左側坐著方賓,下手是姚振邦,而他們的對面,則是坐著身為東道主的紀綱。

在他們四個人面前的長桌上,擺滿了從通政司和錦衣衛找出來的各種資料,囊括了大明水師幾乎所有中層官員的經歷。

這些資料,必須朱瞻基親自閱覽。如果他這個海軍司令連自己的下屬都不熟悉的話,又憑什麽能讓眾將聽令呢?

朱元璋和朱棣都知道人事權和軍權一定要控制在自己的手裏,從不假手於人,他當然也知道這一點。

當然,更重要的不是這個,因為人員的熟悉可以慢慢來。為新成立的海軍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管理體系,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朱棣對他的考驗所在。

軍隊管理,一怕政令不通,二怕政令不一,這個是管理的基礎。

至於練兵,馭將,那就只是手段而已,還排不到前面來。

紀綱和姚振邦能做的,只是幫朱瞻基了解情況,每個區域的將領是誰,有什麽背景,為人是什麽性格,還有作戰風格以及能力。

在海軍事務上,他們根本幫不上忙。

方賓則是個滑頭,他雖然能夠幫助朱瞻基調兵遣將,但是他的風格就是和稀泥,拍馬屁。想要指望他能幫自己建立一套管理體系,是指望不上的。

所以,當朱瞻基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就讓錦衣衛派人將所有的資料運到了自己的下馬橋農莊。

與其指望他們做事,還不如讓自己的幼軍幫忙,好歹幼軍這些人都學了簡單的統籌計算,學會了制作表格和規制性的工作報告。

如果是朱高熾,面對這個有些空泛的任務,最多只能做到蕭規曹隨,從過去的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進。

但是,朱瞻基在前世的時候建立過自己的雇傭軍隊伍,也充分了解過各國軍隊的建規編制,所以,他只需要綜合目前的大明水師情況,拿出一套符合實情的管理制度就可以了。

後世各國海軍總體結構分為兩大類型:一是軍政軍令分立型體制,如美國、英國、法國等國海軍;二是軍政軍令合一型體制,如中國和俄羅斯等國海軍。

如今的朱瞻基拿到了海軍司令的職位,那麽,當然是想建立分立型的管理體制。不主要是為了攬權,更是因為如今的落後通訊方式不適宜統一管理。

再說了,如今的管理大權本來就是皇帝一人獨斷,如果到了下面還是胡子頭發一把抓,只會形成管理的混亂,政令不一。

確定了正題的管理體制,朱瞻基就在紙上寫下了組織體制編制、領導指揮體制、教育訓練體制、後勤保障體制、武器裝備發展管理體制、武器裝備維修管理(保障)體制、工作制度等七個大項。

這七個大項幾乎囊括了海軍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想要把細則給填補上,卻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了。

舉個例子來說,光是一個組織體制的編制,就包括了海軍各兵種、艦隊、基地、作戰部隊、勤務保障部隊的設置、編組、任務區分、結構比例、相互關系等制度。

只有讓每個將軍,每個士兵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麽事,才能保證海軍部隊各級各類組織有機地編成,人和武器裝備有效地結合,形成強大的整體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