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主業副業要分清(第2/3頁)

看完洪承疇的奏章之後,崇禎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古人比後世的人所差的,也僅僅是眼界,而不是眼光和智商。

洪承疇就清楚的認識到了鐵路這種東西真正的優勢之所在,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這玩意該通過什麽樣兒的方式來良性發展。

那些穿越過後就把古人當二傻子的穿越客是怎麽活下來的?更別說一個個還混的西裝革履風生水起,難道這些人真的靠主角光環就能包打天下?

太他娘的神奇了!這種光環給朕來幾個,朕有的是銀子!

搖了搖腦袋,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甩出腦海之後,崇禎皇帝最終決定就依著洪承疇的奏章辦,先把價格定的比馬車的價格低上兩倍,至於以後的事情,等以後再說好了。

至於說因為火車的大力發展而失業的馬車行,崇禎皇帝倒沒怎麽擔心——馬車幹不成了,別的活計照樣也能幹。

若是光考慮著火車的影響便一推再推,那得等到哪年才能把鐵路給發展起來?

沒有了鐵路,自己打下來的地盤再大有個屁用?當真人家老劉家和老李家的地盤不夠大怎麽著?

不是不想搞下更大的地盤,而是搞下來之後沒辦法做到有效的統治——有效統治,不僅僅是百姓數量不足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問題。

百姓數量不足,可以移民,換成誰來當這個皇帝都一樣,多花些銀子的事兒,就算是銀子不行了,還有刀子呢。

問題在於,就算是百姓夠多,剛打下來的地盤一旦鬧出來什麽亂子,大軍沒辦法及時的直到平亂,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就跟安南一樣。

朱瞻基不知道徹底占領安南後能給大明帶來多少好處?

別傻了,身為朱老四一手培養起來的繼承人,哪怕是沒有方醒那個BUG的存在,朱瞻基一樣知道安南的重要性。

大軍撤了,安南人作亂,大軍不撤,就得消耗物資——操蛋的是,往安南運送物資的成本,比物資本身的成本還要高!

包括老劉家和老李家的那幾個硬茬子皇帝打下來的江山也是一樣,比如李白的出生地蔥嶺,比如王玄策借女婿們平下來的阿三,再比如大宛和中亞地區等等。

其實都一樣,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物資和兵力的輸送速度,而不是那些皇帝和朝堂真的想要放棄這些地方。

別扯什麽占據了中原之後就滿足了一類的屁話——事實上,別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哪怕是換成個七品縣令都知道打下來一塊地盤能帶來多少的好處!

武將勛貴們撈軍功發財,文官體系同樣也會看著突然之間多出來的空缺流口水——難道還有天朝百姓種不出來東西的土地?

哪怕是到了崇禎朝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在兵部的存档裏翻出來了寶船的制造方法,如果不是有了皇家學院弄出來的各種火器和鐵路系統,崇禎皇帝就算是打下來大片的土地又能怎麽樣?

除非是把所有的土人全部殺光,否則的話,想要長久占領的難度一樣會高到讓人想死——大概相當於聯合國五大流氓席位爭奪戰之凜冬將至副本的難度。

也是除人民幣玩家和開掛玩家之外基本上無人能夠完成的難度。

理論上來說,如果安南作亂,大明得到消息的時間很快,甚至於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調動物資和士卒,到投送兵力和物資到安南,最快最快也得花掉兩三個月的時間,甚至於可能超過半年。

而等到鐵路真的修建的遍地都是,比如說修到了安南,那安南就算是再想作亂,大明朝廷在得到消息之後,只需要花上半個月的時間來調動物資和士卒,再花費大概半個月的時間將物資和士卒從京城運送到安南。

如果選擇從雲南和兩廣調兵,這個時間還將進一步的縮短,甚至於只需要花上半個月的時間集結士卒調動物資,再有個兩三天的時間就能將大軍投送過去了。

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占領的土地才是真正的穩如泰山,再也不用擔心土人作亂一類的問題。

將奏章扔到一旁邊,崇禎皇帝換上了一身常服,尋了正在看著其他奏章的溫體仁,一起向著天津城外而去。

按照原定計劃,崇禎皇帝此時應該已經起程回京了,但是崇禎皇帝卻又任性的將時間拖後了幾天,打算拉著溫體仁等人在天津城外走走看看。

崇禎皇帝的打算其實挺簡單,到城外也僅僅是看看社學,看看預備倉。

天津城裏的常平倉,崇禎皇帝已經帶著溫體仁等人看過了,城外的則是還沒有看過,而城裏的常平倉好作假,城外的預備倉卻是最有可能暴露出真實情況的地方。

靴子踩到地上發出一陣嘎吱嘎吱的響聲,聽到崇禎皇帝的耳朵裏,卻有一股子別的意味:“這天氣當真是一年比一年冷,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轉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