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先下道旨意惡心人

安南的百姓該如何治理?

這是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

朱老四打下來的安南,朱瞻基選擇了放棄,為什麽?

不還是因為那些所謂的安南百姓!

普通的百姓倒還好一些,可是那些個貴族,還有士子,他們可不願意就此變成大明的一分子,因為會失去太多的好處。

商人們原本不需要繳納多少的商稅,大明肯定不會手軟,該收的肯定會收。

原本不需要跟多少人競爭的士子就更不一樣了——安南才多大?大明又有多大?

資源不對等,科舉怎麽辦?

原本一個舉人需要跟十個人去爭搶一個進士的名額,並入大明之後就需要跟一千個人去搶一個進士的名額。

如果單純只是競爭對手變多了,倒也沒什麽,可是……

教育資源不一樣!

就像是安南李朝時的著名軍事家,詩人,太監,李常傑李公公所寫的那首詩一樣,“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

整首詩的水平連向來被文人們瞧之不起的伯顏都比不上——金魚玉帶羅襕扣,皂蓋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得意秋,分破帝王憂。

雖然說伯顏的這首喜春來也就是那麽回事兒,水平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可是前一句山河判斷在俺筆尖頭,再響應上後面的一句分破帝王憂,整首詞的水平和意境頓時就上去了幾分。

再看李公公所作的《南國山河》,估計很多人也唯有感嘆一聲——這什麽玩意兒啊!

就是這麽一首有打油詩之嫌的詩,被安南國上上下下吹噓了十幾代人,幾百年的時間,從宋朝熙寧年間開始一直吹到了崇禎十四年……

就這個,都已經是安南集詩人,將軍,太監三位一體的大佬所能作出來的好詩,換成其他的士子會如何?

更不要說,大明考的還不是詩詞,而是八股。

八股這種東西有多坑人就不說了,畢竟連大明的士子們都頭疼不已,更何況安南的讀書人?

所以,造反,必須得造反,必須得把明國人趕走,然後自己這些人就可以過上跟以前一樣兒的生活了。

事實也正如這些人期盼的一樣。

從永樂年間打到宣德,整個安南就像是大明身上的一個巨大傷口一樣,需要大明不斷的輸血,最終把大明搞煩了,放棄不要了,安南人也再一次浪了起來。

所以,來宗道所提出來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麽百姓的問題,而是針對著整個安南所有人的問題。

不管是黎朝宗室,還是阮、鄭之流,或者是貴族、豪商、讀書人,都在來宗道的這個問題裏面。

至於普通百代,來宗道反而不太在意。

安南的普通百姓十有八九是要被抓去修建鐵路的,問了基本上也是白問,倒不如不問。

崇禎皇帝卻是嘿嘿一聲冷笑,從案頭上抽出一張紙,上面是用蠅頭小楷寫成的文書,隨手遞給王承恩後,崇禎皇帝道:“讓來愛卿看看這份大誥,然後使人謄抄一些出來,讓諸位愛卿人手一份看看。”

來宗道卻有些懵逼——大誥跟安南扯得上什麽關系?

心中一動,來宗道心中卻想到了一份文書,而且那份文書的名字中,也確實帶有大誥兩個字。

《平吳大誥》!

平吳大誥是由後黎朝的開國功臣阮廌以漢語文字寫成,並在宣德二年年底以後黎太祖黎利的名義頒布。

此前,柳升率領的七萬明朝大軍,在諒山一帶被黎利軍全殲。沐晟率領的雲南援軍,不戰而退。

此後,大明徹底失去了交趾——內屬二十余年,前後用兵數十萬,不計轉運損耗的情況下,耗費糧餉仍達一百余萬才攻下來的交趾,這個自漢以來的領土。

而平吳大誥,也正是明軍退兵棄守之後才寫成的!

吳,是安南黎朝對於大明的稱呼,因為朱元璋曾經自號為吳王,所以黎朝也一直稱呼大明為吳國。

平這個字就更簡單了,總之解決一下這個名字,就是宣布一下,老子把你大明給打了,現在告知天下之人!

至於其中“遂令宣德狡童,黷兵無厭;仍命晟、升懦將,以油救焚”等等的字眼,更是讓來宗道看的想死——安南這回徹底完犢子了!

崇禎皇帝這個小心眼的,他翻舊賬的本事也實在是太牛逼了!

往前數數,崇禎皇帝翻過的舊賬簡直令人觸目驚心!

建奴——他老祖宗萬歷年間的賬務,一直持續到了他老人家自己的時候,才算是被崇禎皇帝給徹底清算。

林丹汗——跟崇禎皇帝有賬務往來,然後整個察哈爾部現在都已經成為了歷史名詞,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現在是大明著名的瘋狗之一。

李三才——這倒黴孩子因為跟崇禎皇帝他哥哥有賬務往來,死了之後都被人扒出來鞭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