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大明版人才培養計劃

治理個國家真困難,要是能像玩遊戲那麽簡單就好了——建造基地然後發展勢力,接著爆兵,最後A過去一波流,齊活。

但是實際上,治理一個國家遠不像玩遊戲那樣簡單,反而真的如同《道德經》裏面說的那樣兒,治大國,若烹小鮮。

國越大,越是如此。

在崇禎皇帝看來,大明就很大,不管是從人口還是面積來說,在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放眼全世界,也只有這麽一個。

剩下的全是渣渣。

問題是,崇禎十三年跟2003年不一樣,甚至於連1903年都比不上。

崇禎十三年的時候沒有電報,沒有電話,沒有網絡,火車雖然被造了出來,可是行進速度比駿馬奔跑的速度要差很多,撐死了也就是跟騾子的速度差不多。

在這種情況下,不小心一些治理這個國家,真要是玩到四處烽煙的時候,自己也不用幹別的了,成天的充當救火隊員,把整個江山給徹底幹翻了重新再打一遍得了。

但是重打一遍是不可能的,大明的百姓不是NPC,不會死了重置一下就滿血復活,死了就是死了。

徹底的把江山給打翻了再重來,對於崇禎皇帝自己也沒有什麽好處不是?哪怕是少了一些掣肘。

所以在開局的時候大殺特殺,幹掉了建奴,穩定住局勢之後,崇禎皇帝就選擇了慢慢來。

這一次針對於科舉的變更就是第一步。

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麽?是人才!

崇禎十三年最貴的是什麽?同樣是人才!

溫體仁已經老了,施鳳來也老了,就連剛剛在自己面前耍無賴的房壯麗,其實也已經不再年輕。

這些人就算是再能撐,再撐個十年八年的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是再撐上二十年又能如何?

該退下去的終究還是要退下去,到時候還是得換一批新人上來。

可是自己那少得可憐的歷史知識裏面,根本就沒記住幾個靠譜的官員能相信!

尤其是大明現在的面積比以前大了太多,光是遼東和奴爾幹都司這兩個地方需要的地方管,就得以千或者萬為單位來計算,更不要說還有其他的地盤。

比如朝鮮,再小的朝鮮,那也是一個半島的地盤,上面需要的官員同樣是以千為單位,甚至於是以萬為單位的。

最讓人頭疼的地方就是科舉每三年一次!而且錄取的人數才區區三百人!

更重要的是,錄取了這三百人也不能直接安排到地方上當官去。

就像是崇禎皇帝嘴上總喊著我大明什麽時候缺了想當官的,但是他自己心裏也清楚,培養一個合格的官員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起碼得在八部輪換著行走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大佬們是怎麽玩的,學習合格後才會下放到地方。

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這些官員們到了地方之後不會被師爺和其他小吏們左右,變成人形圖章一樣的存在。

至於說地方宗族勢力或者其他讓人糾結的問題,那就得看各個官員們自己的手腕了——從六部合格畢業後還玩不過地方勢力,死了也是活該!

但是不管怎麽說,反正缺人的問題就一直這麽存在著,而且短時間內並不是太好解決——想當官的不缺,缺的是合格的官。

要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崇禎皇帝何至於從崇禎元年到十三年的時間裏加了五六次的恩科?

仔細想了半天之後,崇禎皇帝最終下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在社學中增加算學科目,並且增大鄉試、縣試、殿試中算學的題目比例——好歹也得從零提升到百分之十左右。

如果不是擔心大明的這些個讀書人掉鏈子太嚴重,崇禎皇帝甚至於想要增加格物科的題目進去,到最後實現進士科與明算、格物科三科合一。

聽完崇禎皇帝的想法之後,孟紹虞就是一陣蛋疼。

如果不增加算學比例,崇禎皇帝把三年科舉改成兩年,就妥妥的是自己的政績,增加了算學的比例,自己少不得要被人罵。

左右是兩面不討好。

斟酌了半晌之後,孟紹虞才開口道:“陛下,若是現在增加了算學的比例,那崇禎十三年的春闈和秋闈?”

崇禎皇帝道:“不教而誅謂之虐也,朕也沒打算不教而誅,更不可能一點兒時間都不給我大明的學子們留下。這樣兒吧,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七年的科舉,還是按原來的科舉規則來辦,崇禎十七年以後,考試時增加上算學的比例。至於社學之中,先增加一些簡單的格物科內容,暫時先不用之於考試。”

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七年,一共會有三次的春諱和三次的秋闈,而時間跨度更是達到了五年。

如果說五年的時間還不能讓這些家夥們開始學習算學,那這些讀書人也就只能說是一群死讀書的渣渣,沒有什麽重視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