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讓你們做一個艱難的決定(第2/3頁)

崇禎皇帝現在也很佩服溫體仁這股子不要臉的勁——於情於理?什麽情?什麽理?

反正一時之間,崇禎皇帝沒有把這個情和理給弄明白,依舊是迷迷糊糊的。

當然,這個不是關鍵,關鍵還是在於對於綾陽君的封賞。

溫體仁則是躬身道:“啟奏陛下,不若封綾陽君為親王?雖然綾陽君現在使用五爪龍服並不違制,然則畢竟是同郡王例而非親王,當用七紋章服而非九紋章服。一旦陛下許之內附,其用之則為違制,不用則降為郡王。不若封之為親王,使其用之名正言順,再另行賞賜一些也就是了?”

點了點頭,崇禎皇帝又望目光投向了張惟賢:“英國公以為如何?”

張惟賢自然清楚崇禎皇帝的心思——能不花錢就不花錢,能少花就少花,實在不行,花一文得有十文的好處才行。

如今溫體仁提出來的封賞,只是區區一個親王的頭銜外加一些其他的賞賜就把人給打發了,這種好事兒自然是皇帝樂意見到的局面。

想了想,張惟賢就贊同道:“臣以為如此甚好,可另許張綾陽君三百護衛,任其在朝鮮軍中挑選?”

這下子崇禎皇帝更高興了。

三百護衛跟大明藩王們被削去的三個護衛或者幾個護衛不一樣,那就是簡簡單單的三百人。

不像是大明藩王,一個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到了綾陽君這裏,幹脆等於是只剩下了三百甲士而已。

至於說三百朝鮮甲士能翻起什麽風浪來,打死崇禎皇帝這個歷史小白他也不會相信——光錦衣衛都能在一個時辰之內徹底懟死這三百甲士。

事情商量到了這個份上,其實已經等於是接受了綾陽君的內附,所欠缺的也不過是時間和流程而已。

畢竟內附不像是上街買菜那麽簡單,一整套的流程走下來,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琉球的內附流程還沒有走完呢,更別說比琉球大了許多的朝鮮了。

而最最重要的流程,就是開頭第一步——首先要由朝鮮使節在朝堂之上提出綾陽君願意獻土來歸的請求。

只是第二天的大朝會剛剛開始,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等朝鮮使節開口,就直接吩咐道:“王承恩,宣旨。”

王承恩應了,隨即便從旁邊的小太監端著的托盤之中取過聖旨,朗聲讀了起來:

“朕仰承天道,俯禦萬方,念此軍民,誰非赤子,只因遼東建奴為亂,一二無知,漸至脅迫從奴。

遼東百姓多受其苦,亡辜被僇,不知其幾。朕痛心惻念,寢令靡寧。

目今兵甲齊備,行將大兵加剿,必定玉石難分,雖指示生路,猶恐各官舉行未善,若輩猜懼多端,或疑將領計誘殺降,或疑有司分別看待,或慮日後奸棍詐害,或慮目下生業銷亡。

種種深情,良可矜憫,為此再頒赦書,遣官馳諭。如在悔罪投誠,棄邪歸正,即稱救回難民,逐一查明籍貫,各省編入保甲。平奴後各省分起護歸,各安井裏之樂,永消反側之心。

道府有司,即以遼民收復多寡安插得所為殿最,違者指參重治。其或才力出眾,聽其圖功自見。一體敘錄;如怙終不悛,即合眾夾剿,務盡絕根株,無滋余孽。

撫順剿逆,朝廷法實無私;出死入生,若等不可失算。詔布遐邇,鹹使聞知。”

崇禎皇帝這麽玩,根本就是在玩多重標準,同時逼著遼東的百姓們做出一個十分艱難的決定。

所謂的多重標準,就在於現在遼東主動要求回歸大明的,肯定是要按戶籍來打散分配到各省的,甚至於想要軍前效力的,也不是不可以考慮。

不主動回歸大明的,肯定是要被剿滅的,甚至於和被抓回來的那些個百姓待遇一樣——就算比建奴強,也要比這些主動來歸的百姓們差上許多。

至於說逼迫遼東百姓做一個艱難的決定,那就完全在於“聽其圖功自見”這一句了。

簡單點兒說,就是這些人如果砍了建奴的人頭想要參軍,那麽也是可以滴,而且待遇肯定要高於那些沒有殺建奴的百姓。

當然,這些殺了建奴的人以後怎麽管理,會不會有探子混跡其間,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廠衛的事兒,崇禎皇帝表示自己不操心這種事兒。

至於說這份旨意根本就不可能在遼東各地張貼,讓百姓們全都知道,崇禎皇帝也不怎麽關心——廠衛有的是辦法在遼東散布消息,總之能在開懟之前先讓建奴人心惶惶也是好事兒!

而這份旨意在朝堂上的作用,無異於在水中投下了一顆深水炸彈般的效果,整個朝堂之上頓時響起了一片嗡嗡聲。

全大明上上下下,從官員到老百姓,都知道崇禎皇帝心心念念的就是懟死建奴還有開疆擴土這兩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