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混賬專幹混賬事兒

這一次心裏不舒坦的不光是南京的那些貨色。

崇禎皇帝基本上每一次都是伴隨著腥風血雨而行的。

比如草原上的京觀,陜西的官員,遵化的建奴。

如今輪到了從京師開始,到南京一路上的大小官員們,還有漕幫。

說起來漕幫,其實崇禎皇帝萬分感激楊廣那個貨。

那傻缺自己精力無限,就覺得全天下的人跟自己一樣都是力能抗鼎之輩,結果火急火燎的開挖大運河。

本來這麽大的工程你要是慢慢挖,估計也沒啥事兒,可是壞就壞在這哥們兒太著急了一些。

你說那時候的技術,別說跟後世有著力能跨省的藍翔布魯佛萊學院的天朝相比了,就是跟崇禎皇帝手裏的大明比起來估計也是多有不如。

不過也正因為楊廣這貨把自己作死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唐宋,也才有了如今的穿越者崇禎皇帝。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講,不管是這貨弄出來大運河造福了後世,還是從其他的方面對比,崇禎皇帝都由衷的表示萬分感謝。

當然,崇禎皇帝感謝的是大運河,而不是漕幫。

成祖永樂皇帝自從定都京城之後,有事兒沒事兒的就想著帶兵上蒙古浪上一圈。

可是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啊,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永樂皇帝帶兵懟蒙元殘余的勢力,這是好事兒,可是需要的糧草也多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永樂大帝一合計,幹脆,從衛所裏邊兒弄個漕軍出來,這下子漕運運糧的問題不就解決了?

可是時間一間,這事兒就變了味兒了。

漕軍說多不多,說少可也不少——足足十多萬人。

可是不管怎麽說,漕軍也不是一線作戰部隊,待遇上面不可避免的要差了許多,而在運輸過程中又時常會出現翻船、槽米受潮、官吏盤剝等情況。

這下子漕軍就不幹了,老子不是為國出力?憑什麽就這麽倒黴?

漕軍不樂意,想要造反是不敢的,畢竟永樂大帝那種兇威赫赫的猛人不死,誰也蹦不起來。

但是不敢蹦歸不敢蹦的,無聲的抗議還是該幹的。

逃唄,大不了老子不幹了。

漕軍就這麽著,跑路了。

而跑路了之後就形成了另外一種戶籍之外的百姓——逃戶。

這些人等於是沒有戶籍的,軍籍肯定是回不去了,農戶又不給上,怎麽辦?

那就去當佃農一類的吧。

而佃家裏面除了這些漕軍之外,還有的是因為各種原因把自己的地給賣了的,還有投效到秀才舉人名下的普通農戶。

這樣兒一來,甚至於連錦衣衛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是這些漕軍及其後代了。

而明朝版的人口普查這種事兒,雖然崇禎皇帝已經計劃了很久,可是最終也沒有實施下去。

原因很簡單,現在真要搞人口普查,估計光統計就得好幾年的時間。

更不用提有很多是一家生了七八個孩子,有了老大之後,剩下的全叫老二。

反正就是想要真正的把人口普查清楚,簡直就是扯蛋,哪怕是有錦衣衛和東西廠這種強力特務機構的存在也是一樣。

但是不管怎麽樣兒,這都不妨礙崇禎皇帝現在在順路的時候把目光盯向了漕運。

畢竟漕軍已經差不多完蛋了,可是這活該幹的還是得幹。

怎麽幹?地方官府花錢雇人來幹——到了崇禎皇帝當家的時候,船工水手中已有一半多是來自於地方官府的雇傭。

其實這種情況都已經算是好的了。

最操蛋的是到了康麻子在位的時候,一只漕船上額定的10名水手中,除了一名負責人有軍籍外,剩下9個都是“臨時工”。

這些臨時工就組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漕幫,說是活力團體組織,做的卻是正當差事。

崇禎皇帝這時候還算是好的,畢竟還有半數是正規軍不是?

所以在崇禎皇帝的目光盯向了漕運的時候,駐節於南直隸淮安府的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大臣張景泰就被傳到了崇禎皇帝所在的地方。

此時崇禎皇帝也不過是剛剛跑到了兗州府,離著南直隸,也就是南京還有好大一段路。

其實說起來,張景泰雖然名聲不顯,甚至於低調到了崇禎皇帝以前都沒怎麽聽說過這個名字。

可是實際上,這人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佬——不僅管理跨數高官達三千多裏的運河沿線,而各省的督糧道,都隸屬於漕運總督。

除此之外,這位大佬還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兼著廬鳳巡撫,管理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和徐州、和州和滁州三州。

就是這麽牛的一個人物,居然在朝堂之上名聲不顯,說出來也是奇怪的很。

當然,對於這麽個職位,崇禎皇帝以前是沒空,或者說沒有到非動不可的份上,崇禎皇帝也懶得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