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五十文一斤?(第2/3頁)

要說是京察的話,好歹已經處置了一大批了,剩下的都是京師範圍外的,處置起來也沒有這麽快不是?

可是除了這事兒之外,還能有什麽事兒是能讓戶部吏部再攪和到一起的?

陜西?

陜西那邊到現在不說是徹底的消停下來也差不多了,除了某些官員們可能要倒黴之外,剩下的應該也沒什麽了?

三人一邊猜測,一邊向著宮中而去。

只是見到崇禎皇帝之後,崇禎皇帝的話著實出乎了三人的意料:“朕有意在東南沿海廣設鹽場曬制海鹽,低價賣給百姓,不知道三位愛卿以為如何?”

崇禎皇帝的話一出口,老奸巨猾的三人就大概的知道是怎麽回事兒了。

這皇帝陛下是想著賣鹽給百姓,不打算再玩什麽開中法,但是擺明了又信不過各地的官府,擔心各地管府胡來。

郭允厚躬身道:“啟奏陛下,若說是曬了海鹽賣給百姓,此事當真是利民之舉。只是不用開中法,鹽價又如何定價?”

崇禎皇帝敲了敲桌子,淡淡地開口道:“大明上下一體定價,五十文一斤。”

崇禎皇帝的話實在是有些石破天驚的意思。

說到崇禎皇帝說的這個鹽價,就先得從大明現在的鹽產量上面說起。

明朝的鹽產量如何呢,按“綱鹽制”∶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十個綱,每綱鹽引為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

每年鹽產量是六億斤,當時一斤折合後世五百九十六克,總量相當於後世的七億斤。

而這個數據是洪武、萬歷時期的官方統計,人口還是六千萬,與北宋中期一樣。

然而,每引得銀六兩六錢四分,應得白銀1328萬兩白銀的鹽稅,實際上最多時只有二百五十萬兩白銀,鹽稅大量流失。

可是這售價上就很操蛋了。

宋代之時的鹽價是多少?五十文一斤。

可是到了大明時,這價格就翻著跟頭的向上漲。

在嘉靖時期據朱廷立《鹽政志》的記載‘嘉靖初湖廣、江西、南京一帶每鹽一斤賣銀三分四分’而在嘉靖七八年間‘湖廣、江西諸處每鹽一斤賣銀一分五厘。南京一帶賣銀一分二厘。’

這裏所說的是淮鹽的市場銷售價格。

也就是說,在大明,時間地點不同,鹽的售價也不同。

從理論上來說,技術應該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進步的。

不要以為摩爾定律那玩意只適用於挨踢界,起碼在別的行業裏面,技術越先進,原本的價格和成本就應該越低才是。

雖然說鹽這玩意基本上也不存在什麽技術含量的問題,但是正常來講應該是隨時時間前進而慢慢降價才是。

可是偏偏到了大明的時候,這個定律就無效了——丫的比宋朝時還漲價了!

至於是因為什麽原因,崇禎皇帝這種小白覺得自己是搞不明白的,也懶得去搞明白。

但是自己卻可以玩曬鹽法——自從水泥被弄出來了之後,自己可就一直在想著怎麽利用這玩意。

到最後發現除了用來修路築城什麽的,還可以用來曬鹽。

這就是個好消息了。

只要能把曬鹽的鹽場大規模的鋪開,還怕大明的鹽價降不下來?

崇禎皇帝覺得鹽價不是問題了,可是郭允厚就很頭疼了:“陛下,鹽價波動,實乃民間自發之行為,若是強行定價,則原本的鹽商?”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後接著道:“贖買。把原本鹽商手裏的鹽引以原價贖買回來,朕知道有很多混賬東西自己撈了好處,鹽引賣出去的價格跟送差不多。但是都按照官面的價格贖買回來,以後由鹽場專營。兩淮鹽運使什麽的召回京城,鹽運禦史暫時不動。”

想了想,崇禎皇帝幹脆又殺氣騰騰的道:“罷了,不必召回了。許顯純?”

許顯純躬身應道:“微臣在。”

崇禎皇帝吩咐道:“朕會譴禦史台派出禦史去查兩淮鹽運使,著錦衣衛暗查。東廠復核,若是沒有問題,就由吏部將之調回京城,有問題的話,直接由錦衣衛鎖拿進京扔進詔獄。”

房壯麗聞言,就是一陣蛋疼。

崇禎皇帝在此時此刻再一次體現出了他的肆意妄為和不靠譜——看起來皇帝陛下平日裏的偽裝再怎麽樣的聖明,該殘暴的時候依舊是殘暴無比。

崇禎皇帝卻不理會下面的幾人心中怎麽想,而是直接開口道:“海水曬鹽,除了人力成本之外,基本上也是沒有什麽成本的。到時候曬出來了,直接由各地驛站轉運,各地衙門再發賣給百姓。售價五十文,聽憑百姓自願購買,不得強制。”

溫體仁想了想,躬身道:“啟奏陛下,若是官府暗中加價?”

崇禎皇帝卻是呵呵一笑,開口道:“京察之中不是有四格、八法麽?若是暗中加價以謀私利,等到京察之時,朕要他們好看!還有,錦衣衛暗中給朕盯著,發現一起就上報一起,若是加的狠了,不用等到京察,朕就要他們的腦袋!都給下面遞個話,這世界上撈錢的手段多的是,朕也懶得管那麽多。但是誰要是敢從老百姓身上撈錢,就是讓朕不痛快。朕不痛快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