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洪承疇與孝莊不得不說的故事(第3/3頁)

洪承疇拱手道:“民亂一起,若是不能迅速滅之,則易化為流寇,禍害他處。故而臣以為不僅是亂世當用重典,亂事亦當用重典。若是有降者因不得飽食而心生不滿,復又叛之,則朝廷又要再一次平叛,其中靡費物資軍餉必然難以計數。故臣以為,願意降者,不論是隨唐王世孫殿下去身毒開國亦或是就地打散復編為民皆可。其不願意降者,還是早早地剿滅為上。”

其實洪承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沒敢說——不管朝廷拿帶多的錢出來買了糧食送來賑災,依然免不了層層盤剝,加上受災的人又多,糧食怎麽樣兒也不夠吃,這種情況下,不把叛軍好好的殺一批,怎麽徹底解決叛亂?

尤其是那些帶頭的,就算是為了防止後邊有人跟著學,也得先早早地剿滅一批才是。

正所謂屁股決定了腦袋,如今的崇禎皇帝也算是想明白了,這事兒就由不得自己心軟。

不早早的軟硬兼施把陜西的民變給解決掉,後果可就很樂呵了——基本上也就是朝廷大軍打敗了起義的農民軍,然後農民軍再化為流寇。

可是流寇往哪兒流?

反正流不到建奴那邊兒去,妥妥的往著周邊的山西、河南、四川一帶流唄。

然後呢?

一路裹挾一路發展,就算最後徹底的平定了,只怕大明也得元氣大傷——尤其是小冰河時期,一地未平一地又起,一味的優撫真的就很容易玩脫。

而且其中最無辜的就是那些還沒有造反的百姓。

原來吧,好歹還有朝廷的賑濟糧可以吃,可是兵禍一起,可就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原本可以活下來的人就此死於兵災。

要不然的話,也不會有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這麽個說法了。

具體的例子,可以參考那些中東的大佬們。原本富裕的小日子一去不返之後,死的最多的是什麽人?

絕不會是有錢人,更不會是叛軍和政(府)軍,而是那些平民——每天裏槍炮轟鳴的,誤傷的還少了?若是有膽子小的,嚇都他娘的嚇死了。

更別說,延安府這裏還有個原先還送快遞如今卻失蹤了的李小哥這麽個心魔讓崇禎皇帝如鯁在喉日夜難安了。

打定主意的崇禎皇帝幹脆道:“過幾日,三邊總督楊鶴的大軍也該到了,洪愛卿便與延安行都司的都指揮使趙平一起,配合好楊愛卿,早日平定叛亂。”

想了想,崇禎皇帝還是加了一句:“若是有叛軍願意投降,則還是要以招降為主,告訴他們,願意隨唐王世孫殿下前去身毒的,每人給二十兩的安家銀子,若是被征為民夫,還有餉銀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