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炮決,挖坑坑人(第2/3頁)

崇禎皇帝不清楚趙平心中的想法,卻是幹脆地帶著人又回到了延安府的府衙。

只是崇禎皇帝想了想,還是不放心延安府的事兒,接著又把杜文煥給傳了過來。

等到杜文煥見禮完畢之後,崇禎皇帝才開口道:“杜愛卿對於後邊戰事,有甚麽看法?”

杜文煥斟酌一番後道:“啟奏陛下,臣還是以為當以剿為主。”

見崇禎皇帝面色似有不虞,杜文煥趕忙拱手道:“陛下,臣亦知陛下愛民之心,然則叛軍就是叛軍,吃過了肉,就不會再有人想著去吃草了。這一回陛下饒過了他們,能安定下來,或者隨殿下去身毒的,肯定會有,但是總會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嘗到了造反的甜頭,以後稍有不順心,便會舉旗造反。”

可是崇禎皇帝還是不相信這樣兒的人會特別多。有是肯定會有的,但是不可能這些人都會降而復叛吧?

沉吟半晌後,崇禎皇帝才道:“罷了。先招降罷。除頭目外,余者先按之前朕說過的辦理,若是再有反叛的,再另外處理不遲。”

杜文煥無奈,只得拱手應是,卻聽崇禎皇帝又似笑非笑地道:“再如之前一般的殺俘,可千萬不能再有了?”

杜文煥心下一凜,躬身道:“臣遵旨,定然不敢或忘。”

崇禎皇帝見敲打的差不多了,這才嗯了一聲,命杜文煥退下。

等到杜文煥退下之後,崇禎皇帝心中又盤算開了。

拉著慶王和秦王一起陪著朱聿鍵去阿三哥的地盤,也是崇禎皇帝從西安府到延安府一路上想了好幾天的事兒。

慶王和秦王要是說起來,也是兩頭大肥羊。

而且,大明的藩王就沒有一個不是肥羊的。只是肥瘦程度不一罷了。

但是別忘了,類似於秦王、晉王、代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肅王這八家,那可是打明初就存在的塞王,在大明開國之時,那可當真是一國之主,可不是永樂朝以後的藩王能比的。

洪武十一年,秦王、晉王首先分別之國西安、太原。洪武十三年燕王之國北平,洪武二十五年,代王之國大同,洪武二十六年,遼王之國大淩河,後遷至廣寧,慶王之國韋州,寧王之國大寧,谷王之國宣德,洪武二十八年,肅王至國甘州,塞王守邊制度完全形成。

西安、太原、北平、大同、廣寧、寧夏、大寧、宣德、甘州成為洪武末期北邊九大核心地區。

塞王統率總兵官,節制重兵,既鎮守一方,又聲勢聯絡,既化地而守,又匯聚出擊,便宜行事,軍法從事,九王國遍布北邊的同時,晉、燕二王又地處核心,指揮全邊,太原、北平二地相應成為北邊防禦核心地帶。

塞王守邊制度相對於大將鎮守制度下,將領頻繁更置、權力浮沉不定,鎮守一方,互不節制的局面,無疑大為改善。

但是吧,後來朱允炆那個智障讓文官一忽悠想要削藩,這下子九大塞王可就不太高興了。

咋的,老子跟著你爺爺辛辛苦苦的打了天下,你娃兒剛剛當上皇帝就覺得老子們沒用了是不?

覺得自己王位不保的燕王朱老四心想去你娘的,你也不是自己的哥哥朱標,老子還能慣你毛病?幹脆懟了你丫的,這江山老子自己來做——不是有句話說的好麽,皇位輪流轉,今年我來坐?

只是等朱老四登上皇位之後,問題來了——自己一個塞王能懟了侄子,那其他的塞王會不會來懟了高熾和瞻基?

深謀遠慮的朱老四覺得這事兒很糾結,就像是故宋的趙匡胤一樣,自己能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以後這些推自己上來的老兄弟們會不會有樣學樣?

宋太祖趙匡胤覺得這事兒好辦,杯酒釋兵權,老兄弟們都別帶兵啦,多他娘的累啊,你看,當個大官,美女金錢有的是,多美?

所以這一杯酒喝下去,陪著老趙開國的那些老兄弟,不是手指甲疼就是腳上長了灰指甲,個個不帶兵玩了。

有心學習下老趙這套路,所以朱老四也是幹脆就把心一橫,老子給你們封地讓你們後代世襲罔替,不用跟別人一樣去考舉什麽的,大家夥兒都安心的當豬吧。

當然,朱老四是不是這麽想的,這事兒誰也不知道,畢竟朱老四已經掛掉了。

但是其後的大明皇帝卻堅定的認為朱老四就是這麽想的——尤其是正德年間的寧王造反一事,就更給大明朝後來的皇帝們敲響了警鐘。

由於誰也不想自己的兒子皇位不保,被別人給懟掉,所以發展到後來,幹脆連宗人府這麽個本來應該是皇家內部的機構都扔給了禮部……

禮部當時可就樂呵了。

禮部再怎麽樣兒,那也是文臣不是?大家可都是文官一脈,聖人子弟,想不到居然有這種好事兒落自己頭上——原本就在想著怎麽樣兒從皇帝手裏摳點兒權利出來,如今可真是天大的餡餅砸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