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朕便背了這萬世罵名罷(第2/3頁)

施鳳來正想開口,卻聽崇禎皇帝道:“這些士卒,願意上戰場的,便可以與王叔祖所募士卒一般,若是不願的,可以就地轉為府兵抑或武侯,總不至於浪費了。”

這他娘的不就是後世的武裝警察麽,跟兔子家陸軍區別不是那麽大——都有槍有炮,都是一身土的不能再土的迷彩服。而且,雖然說武裝警察不是陸軍,但是貌似可以隨時轉職。

而府兵制與這種玩法其實差不多,只不過府兵大部分時間是類似於農民加上預備役的狀態,只有戰時才會進入守備狀態或者上戰場而已。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衛所士卒又該從哪裏挑選?

邊軍?那肯定是不行的,基本上可以說是大明最後的家底了,而且是守邊的士卒,怎麽可能輕易的讓朱聿鍵給弄走?

甘陜各地衛所?崇禎皇帝巴不得朱聿鍵多挑點兒,問題是甘陜各地衛所的士卒是不是願意跟著朱聿鍵遠赴海外是一回事兒,而且也不能因為人家朱聿鍵有錢就當成肥羊宰。

這可是第一例置換封地的藩王,到了海外打仗的可能幾乎是百分之百,塞給他一堆老弱病殘,到時候被土人軍隊給虐了,丟的還是大明的人不是?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又開始糾結了,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再看看朱聿鍵可憐巴巴的眼神,崇禎皇帝的心裏就更不好決定了。

不愧是立志於做一個孤臣,緊抱崇禎皇帝大腿的溫體仁,見崇禎皇帝在那裏沉吟不語,只是略微一揣摩,便大致上猜到了崇禎皇帝的想法,當下便躬身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應當再召英國公覲見。英國公久經軍伍,對於各地衛所的情況都有所了解。再者,兵部崔尚書也在此處,正好讓英國公與崔尚書商議一番?”

崇禎皇帝唔了一聲道:“溫愛卿言之有理。”說完,便吩咐王承恩道:“去傳英國公來見朕。”

待王承恩躬身領命之後,崇禎皇帝又接著道:“有兵可打江山,然而治理江山,畢竟不能全靠武將,所以還需要讓王叔祖帶一批官員同去。”

吏部尚書房壯麗聞言,精神當即便是一振,終於輪到老子了。大明這些等著安排就官的讀書人也太他娘的多了,唐王世孫殿下願意要,這可是好事兒,得支持,一定要大力支持才是。

心中打定主意要多塞一些官員給朱聿鍵的房壯麗當即躬身道:“啟奏陛下,這個倒是好辦。若是殿下不嫌棄,臣以為,大可以從大明南京各京之中遴選,還有等待外放為官的進士,各地的積年老吏,這些人中必然是有人願意隨著殿下去海外的。”

溫體仁卻先躬身道:“啟奏陛下,臣以為唐王世孫殿下移封於海外之地,遠離大明,當效仿漢制,由朝廷指定其國中丞相與太尉。”

這番話卻是赤裸裸地不要臉了。

崇禎一開始說的可是讓人家置換封地後,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王國,類似於朝鮮等大明屬國一般,但是溫體仁的主意,卻是又給套了一層枷鎖。

漢朝的時候,各地分封的藩王國中,丞相和太尉確實是由長安指派——但是指派的丞相和太尉基本上都是親長安派的。

比如發明了豆腐的那個淮南王劉安,七王之亂的時候,這家夥也是準備起兵造反的。只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家夥行事不密,被淮南國的丞相給軟禁了。

還有齊國劉將廬,這家夥的兵權根本就沒整明白,被親長安的丞相和衛尉把持著,想要造反也沒能成事。

溫體仁無視了朱聿鍵隱隱投過來想要砍死自己的目光,依舊躬身道:“陛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漢時七王之亂,不應當出現在大明。若朝廷無一點的制衡手段,若再現了漢時的七王之亂,又當如何?”

崇禎皇帝聞言,卻說道:“溫愛卿不必多言,朕信得過王叔祖。再者,朕早已有言在先,封國之中軍政民事,皆由封王一言而決之,朝廷決不插手。”

溫體仁聞言,卻是心中有了底氣,當即便跪下道:“陛下信得過唐王世孫,然則其他藩王呢?唐王世孫忠心於大明,誰又敢保證殿下的子子孫孫也忠心於大明?到時烽煙一起,苦的不還是百姓?陛下若不依臣,臣便長跪不起!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施鳳來也跟著跪倒在地:“臣請陛下收回成命!”

隨著崔呈秀和房壯麗外外加上許顯純和曹化淳都跪倒在地,壓力便在無形之中轉移到了朱聿鍵身上。

此時朱聿鍵額頭上已經想要開始冒汗了。

溫體仁這些家夥忒他娘的不是東西了!還有崇禎小皇帝,丫的更不是個東西!口口聲聲的讓老子自己當家做主,現在就是逼著老子做主把自己的做主權交出來!

但是朱聿鍵又不敢不交出來。

若是現在把丞相和太尉的任命權交出來,想必小皇帝還會給自己一些甜頭,若是不交,萬一哪天自己就“失智,不足以奉宗廟”或者“暴斃,無疾而終”,那才是真的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