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 復國(第2/7頁)

“秦太祖蕭如薰是中國歷史上偉大而傑出的帝王、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為中國人口素質的提升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創造出了史無前例的中華盛世,但是其思想終究沒有跳出那個時代的限制,他所做的一切,都有極其濃厚的時代色彩……”

剩下還有很多對於他的評價,正面的,反面的。

正面的評價他為千古一帝,開創中華極盛之世,引導大秦數百年繁榮,使中華的腳步一直走在全世界的最前列,引領風潮,獨步全球。

負面的評價則認為他是秦朝統治後期社會矛盾激化和思想矛盾激化的罪魁禍首,而且其熱衷於進行政治整風運動的行為貫穿秦朝歷代帝王始終,讓秦朝的政治局面總是處在一個相對不安定的狀態,被認為是秦朝“被人民拋棄”的原因之一。

蕭如薰大概看了一下整個王朝的歷史脈絡。

振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在政治上延續了他的作風,終永興一朝被評價為有“隆武遺風”,大秦的強盛持續發展。

軍事上聯合熱那亞和法蘭西挫敗了西班牙海軍,將之全滅,逼迫西班牙道歉賠款,並且割讓直布羅陀地區作為大秦的一塊飛地,供大秦商人子民在那裏休整,開創了大秦在海外逼迫他國割地的先河。

教育和科技上也紛紛延續了蕭如薰的作風,努力推動教育普及和科技進步,尤其支持蒸汽機的發展,在蕭振邦在位期間的永興十七年,大秦第一個具有實驗性質的蒸汽機問世。

蕭振邦統治大秦二十六年,永興二十六年,他退位了,將皇位禪讓給皇長子蕭志高,自己退居萬壽宮為太上皇,被史家評論為追隨他父親的腳步,之後在蕭志高統治的第六年因病去世。

此後,蕭秦皇朝一直都貫徹著蕭如薰制定下來的一些重要政策,比如皇權下鄉,比如陵邑制度,比如教育普及,比如官員選考和開海等等政策。

如果一直堅持這樣的政策,蕭如薰感覺大秦或許也不會出問題。

壞事兒就壞事在第七任皇帝蕭永志任上,他停止了陵邑政策的推行,在位時以寬厚仁慈著稱,不殺大臣,不搞政治運動。

他統治的二十年間,大秦非常繁榮昌盛,政治清平,百姓安定等等等等。

但是很詭異的是,從他統治的這一時期開始,秦政府的財政收入出現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下滑,地方稅政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繼任的第八任第九任皇帝都試圖恢復陵邑制度,但是沒能成功,第十任皇帝開始,陵邑制度的恢復成為政治禁區,而第十任皇帝也開啟了二十年不上朝和群臣鬥法的先河。

大秦國運開始走下坡路。

但是不得不說,依靠貫穿始終的科技制度和教育制度,大秦的科技推動了國力的發展,使得大秦的軍力一直非常強盛。

大秦始終沒有在外部遭遇到軍事威脅,反而在外部成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軍事飛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

但是大秦的內部矛盾卻逐漸尖銳起來,從朝堂蔓延到了國內其他地方,一種對蕭秦皇室不滿的言論從第十任皇帝蕭常興開始逐漸成了氣候。

他們對皇室的財產和皇莊制度大加抨擊,認為皇室在與民爭利,抨擊特務制度,認為大秦的特務機構是恐怖組織,危害全民的安全等等。

隨後,這種大逆不道的思想引發了秦政府的打壓,秦中央政府對思想的打壓和對教育方面的鉗制更加厲害了,由此引發了民間知識分子更多的不滿和反抗,引發了更大的內部混亂,並且引發了一系列的動亂暴亂。

秦政府開始使用暴力手段對這些知識分子引發的暴亂進行鎮壓和逮捕。

和蕭如薰記憶當中不同的是,這一次,二十世紀初期全世界範圍內推翻皇室建立共和政體的浪潮是大秦首先開始的。

然後蔓延到了北邊的沙俄,還有歐洲,全世界的皇室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和清算,其最後結果和原來世界的結果較為相似,僅存的皇室都是象征性意義,實權被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所掌握。

在混亂反抗和鎮壓之中,大秦用完了自己的氣運和國祚,於距今一百三十年之前被地方上的革命黨人打敗,軍隊集體倒戈,末代秦皇回天乏術,被迫退位,讓出國家,成為中華聯邦的普通公民。

皇室財產被中華聯邦接手,每年給予一定的經費用作對皇室的補償,皇室失去了原先的一切,每年只有一定的經費用以度日,且人身自由受到政府的監督和限制。

一百多年以後,秦皇室成員已經泯然眾人。

大概就是皇叔劉備那個狀況。

到今天為止,秦皇室成員所剩已經不多,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聯邦政府統治的中華聯邦所存在的一百多年裏,是“出於國防需要”,將部分沒有價值的國土拋棄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