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遍讀史書的太上皇(第2/2頁)

蕭如薰正在嚴格提防文官政治的再現。

所謂的文官政治,所謂的君主立憲的雛形,在某些人看來自然是美妙的,因為這很“民主”,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君主立憲就萬事大吉,君主立憲是萬能的。

但是,從沒有人想過,這是屬於平民的民主嗎?

不是的,自從在雅典誕生以來,民主這兩個字從來都是屬於有錢有權的人,屬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利妥協,而非平民。

他們有錢,我們有權,我們互相妥協一下,就出現了民主。

所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平民以為自己得到了民主,就和他們被催眠的幻想自己成為貴族並且貫徹貴族精神一樣。

一群農民的後代,剛剛翻身沒幾十年,就開始幻想自己是貴族,為貴族精神大肆鼓吹,這還真是荒唐。

科舉士紳誕生於地方,得到功名之後就得到了財富和土地以及地方的利益,他們將代表地方,或者說他們就是地方。

史書中所記載的那些看上去非常正氣凜然的故事裏,每每都能體現出地方勢力尾大不掉的情況下皇權的衰微,而皇權就是中央,中央衰微,地方必然大亂。

比如魏明帝曹睿要視察尚書台的工作情況,皇帝車架到了門口,被尚書台官員趕走了,說你不信任我,自然可以罷免我的官,但是要想進去視察,對不起,你還是先罷了我的官吧。

曹睿被氣的臉色發青,但無可奈何,還是走了,原因是什麽?

因為地方上的官員同氣連枝,只有他們識字讀書,只有他們有能力治國,平民百姓都是文盲,能指望嗎?

統治者沒有士紳的配合能順利統治嗎?

你更換再多的官員,但是還是他們,還是他們當中的一員,皇權實際上已經被架空了,皇帝是無力的。

明朝也是如此,天下讀書人在儒門的號召下,在科舉利益的維護下,某種意義上也是同氣連枝的,你更換一個人,換上另一個人,但還是科舉士紳,你無論換誰,總不能換個文盲上來吧?

他們在地方上有土地,有資源,有人力,把持地方,沒有他們的配合,中央對地方已經失去了影響力。

再怎麽民主,再怎麽君主立憲,和平民有半毛錢關系?

那是地方和中央的相互妥協,靠的是勢力,是錢。

地方勢力對下欺壓百姓,對上對抗中央,他們才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威脅,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的帝國,最後衰敗的原因裏都包含著地方勢力的坐大和地方勢力代表入主中央。

眼下土改如火如荼,地方勢力被清剿一空,中央官員入駐,地方上勢力暫且消失,但不是不復存在,中央的敵人,皇帝的敵人,從來都不是什麽造反的平民,而是代表地方向中央要權的那幫人。

一旦出現,蕭如薰會狠狠的摁下去,絕不留情。

眼下並未出現過,連反對自己進行土改的人都沒有,皇權前所未有的強大,但是這強大之下的危機,蕭如薰並非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