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戰前日常(上)

蕭如薰在緬甸的三年,也是北方災害頻發的三年,也是中原人口往緬甸大規模遷移的三年。

最開始,這項政策被廣泛質疑,緬甸移民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在朝廷的討論焦點並不是這項政策本身的合理性,而是遭災的流民到底願不願意相信他們可以去緬甸求活。

就蕭如薰提出來的那些條件,什麽土壤肥沃,千裏沃土,就是一片蠻荒無人開發,若有人口開發,或可在數十年之後成為一片新的樂土。

說實話,就這種說辭,官場上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什麽千裏沃土土地肥沃,凡是不能放在眼前的肥肉他們通通的不相信,也不願意去理睬,但是把災民轉移到緬甸卻的確是他們所夢寐以求的。

這些人轉移到緬甸之後,就不會對中原造成隱患,不會出現餓肚子之後揭竿而起造反的,也不會出現打砸搶燒的,對基層官府和地主是極其有利的,而且這項政策萬一有效,那麽以後他們再想兼並土地就可以少考慮一點後果了。

反正出了事情就往緬甸塞人就好了,反正那蠻荒之地怎麽能和中原江南的膏腴之地相提並論呢?把這些多余的流民當作負擔全部丟走,剩下來的才是有效的納稅民不是嗎?

經過袁黃和蕭如薰的計算,緬甸的那一大片土地,若要完全開發,少說要八百萬至一千萬人,可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斷接受來自中原地區的難民以填充人口,這項政策被廣泛接受是一年以後的事情,從那時候開始,每個月都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的難民被從中原轉移到緬甸來。

這幾年北方屢次遭到旱災和寒災,大量人口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為了不讓他們成為朝廷的隱患,朝廷也是費盡周折,現在有了緬甸這個好去處,當然是一股腦的全部塞了過去。

但是即是如此,對於蕭如薰而言,緬甸的人口還是不夠,就四大通商口岸城市周邊就集中了超過一百萬的人口,越往南邊建設的越好,人口越多,越往北便越是原始森林占大多數,開發都沒有完成,也就無法住人。

饒是如此,在東籲王朝幾十年的開發之下,還是開辟出了一塊生存之地,就目前轉移到緬甸那不到兩百萬的人口,還真是無法滿足蕭如薰開發北部的所用。

所以緬甸和中原內陸地區的人口交流必然還會繼續持續下去。

老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從鹹陽來到緬甸的。

說起來,老周和蕭如薰也算是有點緣分。

他曾經在鹹陽的一家大酒樓當當廚子,結果萬歷二十三年那一帶地方遭了災,造成人口流失和大規模的災害,老板一看繼續開酒樓只能賠本,於是就舍了酒樓不要帶著細軟逃走了。

老周老家是西北寧夏的,寧夏之役哱拜亂軍席卷大半寧夏,老周家也被殃及到了,一家七口人就剩他一個人活著,是蕭如薰帶兵反攻收復失陷城堡的時候被救下來的,對蕭如薰一直心存感激。

酒樓倒了,老周沒地方去,沒地沒工作也就沒活路,萬般無奈之下,聽說朝廷正在組織難民去緬甸蕭鎮南麾下開發緬甸,老周一聽,蕭鎮南不就是蕭如薰嗎?於是就下定決心乘船去了緬甸。

到了緬甸之後,正好撞上蕭如薰在來緬甸的中原流民當中招募廚子給自己還有鎮南侯府屬官們做飯,老周立刻報了名,最後十個人入選進入鎮南侯府做飯。

老周做飯做得最好,得到了蕭如薰和袁黃的誇獎,召見了他,給了他一些賞錢,他才將這段往事說了出來,蕭如薰為此還甚為感慨。

做了一年飯之後,蕭如薰把老周放出鎮南侯府,進到軍隊裏面做隨軍火頭,說他的手藝最好,光給自己一個人做飯吃屈才了,士兵們更辛苦,讓他去給士兵們做更好的吃的飯菜。

當時鎮南軍正在改組,老周進入火頭軍之後憑著一手好廚藝當上了火頭軍的夥長,手下二十多個火頭兵,做飯深得士兵喜歡,蕭如薰也就習慣自己出征的時候帶上老周所屬的火頭軍,吃的戰飯都是老周給做的。

當初北上的時候老周正好隨軍做飯,就一起帶著北上了,一路跟著蕭如薰征戰,從來沒有誤過飯點,的確是個不錯的人才。

蕭如薰身上事多,很久沒和老周單獨見面聊聊了,今日難得有空來逛逛火頭軍營,正好就撞上了老周做飯。

與是蕭如薰笑眯眯的走上前。

“老周!做飯呢?”

老周正在忙活,擡頭一看是蕭如薰來了,飽經風霜的臉上頓時綻開了笑容。

“四郎!”

老周快活地喊了一聲。

蕭如薰湊到老周身邊,看了看老周手上的活計,看到老周正在切肉。

“這是什麽肉啊?那麽香?”

老周愉快的回復道:“這是野豬肉,又緊實又好吃,那可是上等的肉,當年我在鹹陽當廚子的時候,這野豬肉可有不少人願意吃,做出來比一般的牛羊肉還受歡迎,價也賣的高,很多達官貴人也都願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