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總督的中國恐懼症(第2/3頁)

你要是和他攀交情,想利用私人關系獲得台面上的轉機,那是想都別想,這些人經過百余年的三角貿易之後,鍛煉出來的慣性思維就是強盜思維,只看拳頭和利益,你不和他談利益,或者讓他察覺到你的心思,那他立馬就和你翻臉。

當初洋人動輒就要換約修約,不換不修就要打,搞得清政府的厚黑宮鬥專家們十分不適應,為此吃了不少虧。

而深諳美帝國主義橫行世界的外交秘訣的蕭如薰就總結出來了對付歐洲人簡單粗暴的行為方式——不要臉!

就是不要臉,什麽都別管,把黑的說成白的,把對的說成錯的,把自己的錯誤說成對方的錯誤,把對方的正確做法搶到自己這邊來,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對方口誅筆伐,引發全民公憤,將自己打造成正義的使者,目的是替天行道,最好要讓別人覺得非你不可,除了你世界上就沒人能主持公道了。

這次事件的起因是蕭如薰要搶回三萬多將近四萬的菲律賓華僑,要把他們帶到緬甸來填補自己的人口,也避免日後這些人成為西班牙人要挾自己的把柄。

西班牙人在第一波的較量中因為明政府的亂入而亂了陣腳,被蕭如薰抓住機會一頓懟,直接撤了防,選擇投降。

第二波較量就是武力較量了,菲律賓總督府裏面的鷹派不滿意總督的投降派行為,私下裏勾結華僑中的大商戶,以相同的利益導向為結合的契機,結合在了一起,為了給蕭如薰的撤僑計劃添堵,他們也是蠻拼的。

可惜他們遇上了陳龍正這個大禍害,被陳龍正一波窒息的操作直接搞窒息,二百人的軍隊全部都被幹掉不說,那些華僑大商戶也被陳龍正一鍋端了。

燒的燒砸的砸,一群人上船離開之後,被利瑪竇的信使帶去的菲律賓總督才帶人趕到,一看現場,頓時天旋地轉……

面對這樣的局面,蕭如薰決定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抓住時機對菲律賓發難。

首先,寫一封義正言辭的抗議書,就說我派人去協調解決問題,你們不但不協助我解決,反而還派人來阻止,兩百人的軍隊,還敢挾持我的顧問,還敢對我的顧問開槍以至於把他嚇暈,我殺你兩百人算是對得起你!

不僅如此,你們還勾結那些叛徒阻止我帶人回家,三千多人為此慘死數百人,這些人命我會一筆一筆的和你們算,你們別急!

還有就是天主教會,那位亞歷山大主教,你們的執行力之低下,應對能力之脆弱,讓我深感失望,我不再信任你們,不能允許你們在我的轄地傳教了。

就這樣怒懟一波菲律賓總督和亞歷山大主教,把他們的鴿派勢力和天主教勢力給懟一遍,成功激起他們的內亂。

尤其是不允許他們傳教這一點,那些天主教徒為了在中國傳教是什麽都付出了,眼看著臨門一腳,結果射門的運動員卻忽然半身不遂倒地不起,你說這算什麽?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菲律賓總督是被擡著送回馬尼拉的,得知事情發生的亞歷山大主教也是震驚萬分,而一直主張強硬的鷹派實力看到兩百多顆頭顱堆積而成的京觀之後,震恐莫名,好幾個暗中支持這次行動的官員都告病沒有來參與議事,而主張妥協的一派則愁眉苦臉。

這算什麽事兒?

剛以為事情得到了解決,結果卻發生了這樣的情況,那些反對派瞞著總督辦這件事情,你辦成了也就算了,我們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留點中國勞動力我們心裏也有點低。

但是你們不但辦砸了,還把自己都給賠了進去,不僅把自己給賠了進去,還成功激怒了蕭如薰那個活閻王。

事情的經過,利瑪竇的書信上寫得很明白,他百般勸說之下,陳龍正表示先不開槍,但是沒想到休斯實在是太囂張,一槍打在他身下的土地上,把他給嚇暈過去了,陳龍正一看,以為自己被打死了,於是決定復仇,這一復仇就把那支兩百人的部隊給埋葬了。

等他醒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之後的行動是中國人內部的事情,他們不用在意,可是休斯真刀真槍的支持華僑大商戶的行動造成七百多名中國人和一名中國兵死亡。

有人死了,蕭如薰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希望總督府和主教早做準備,他被帶回緬甸療傷去了——陳龍正固執的認為他受傷了,非要帶他回去。

總督大人真是想發火想殺人都找不到對象——因為他們已經提前被中國人給殺死了。

兩百名訓練充分的士兵,一經交手,就被中國人給殲滅了,中國人自己還沒有損失,只有幾名士兵崴了腳,唯一戰死的那個中國兵還是他們追擊華僑商戶的時候被殺死的,等於西班牙人白白配了兩百士兵進去卻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