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鋼鐵行業要兩化和五定

章丘縣繼續加大勞力投入到修建小高爐、冶煉鐵水之中。整個全縣都轟動了起來,麥子、高粱、地瓜,已經沒人顧得上了,冶煉鋼鐵才是正經事情,也劃算得多。

隨著鐵水的不斷出產,陳萬新等人更是勢若瘋狂。相繼的,章丘縣又投入6萬來人,建造了兩千多個小高爐。

但好景不長,等這麽多的小高爐建立起來之後,章丘縣長陳萬新等人猛地接報,因為小高爐太多,原先四處收集的鐵礦等煉鐵的原材料嚴重不足了!

無奈之下,陳萬新只能調動全縣數萬人四處尋找礦產,所有人白天黑夜發瘋一般地找礦、找煤,也發現了許多新礦源,但更多的是不能使用的劣質鐵礦。眼見數千座已經建設起來的小高爐無法運轉,陳萬新只得發動更多的百姓四處道曠野中尋找礦源,同時緊急向濟南知府求援,要求調運鐵礦石以便繼續維持煉鐵。

他以要鐵不要命的精神向百姓提出了一些超越現實的口號和做法,寧可不睡覺、不吃飯,完不成鋼鐵生產任務、找不到礦石原材料不罷休。如今的他,不得不這樣做,他發現他沒有退路了。

因為奮戰煉鐵之事,加上要四處修建高爐,一時之間沒有那麽多的水泥,便用泥土代替,他們將已經快要開花的麥苗直接給踏平了,將這些地方讓出來用來修建小高爐,而麥苗則用來和泥築墻。而就算有部分麥苗沒有被踐踏,也因為無人照看打理而雜草叢生,更是有不少地瓜因為被四處尋找棲身之地的百姓用來臨時充饑。更多的田地被荒蕪,因為沒人去打理照料,幾乎能勞作的人都被抽調集中去大煉鋼鐵了。

章丘縣除了小麥和地瓜之外,還有不少的棉田,這個時候正是將棉花苗種植到田間的時候,但因為大部分的精壯勞動力都進了鋼鐵團,家中留下了些老弱病殘支撐著,自然無法顧及,這便一下形成了章丘的棉田地裏無人刨、棉苗無人種的情況,棉苗一天天長大,已經錯過了移植的最好時節,注定今年章丘的棉花是近乎絕收了。

而除了尋找鐵礦之外,有些煉鐵兵團過於激進,認為部分人全家都來煉鐵,由兵團提供吃住,已經用不著家裏開火或者做其他營生了,便將凡是“姓”鐵的東西,幾乎都專門收集起來,包括百姓家中的廢鐵鍋、鏟子還有鐵鎖等認為不要的鐵器,都被拉至小高爐融成鐵水,以便增加產量。

而在四處尋找礦源的同時,各煉鐵軍團也出現很多拼命的人物來,有些苦戰4晝夜沒一刻合眼的,有備小高爐的鐵水傷到的,還有尋找礦源摔進山溝內重傷的。

不過,也就兩個月不到的時間,一個多月之後,突然有一天,章丘縣長陳萬新接到濟南知府的緊急通知,命令在大煉鋼鐵的同時,要實行“兩化”和“五定”。

“兩化”,也就是所有大煉鐵運動都必須工廠化和基地化。“五定”,是指所有煉鐵運動都必須從規模、資金、設備、人員、數量上進行規範,不能一哄而上地搞集中運動,不能將全體百姓都壓上,撤軍團建工廠,以現有能搜集到的鐵礦數量為根據,核定煉鐵規模,不能不顧實際地盲目興建小高爐,浪費人力物力而實際無法生產。

於是,章丘縣很快便撤銷原有6個鋼鐵團,並在此基礎上,在明水鎮建立“章丘縣第一煉鐵廠”,在普集縣建立了“章丘第二煉鐵廠”,而在兩者之間的胡山張家莊建立了“章丘鐵礦”,縣城城北建立了“章丘煤礦”,以此相互配合,正好實現原材料的供應。

只不過,留下的小高爐總共只有30座,並且,兩個煉鐵廠還準備整合各自的小高爐變成稍大一些的高爐,同時還準備建立一個煉鋼的小型平爐,以達到節約燃料和鐵礦石消耗的目的。

盡管從數據算賬上,章丘縣的鐵產量,從原本期望的年產10萬噸,降低到只有年產1000噸的水平,等於是縮小了一百倍,但卻能煉出300噸鋼材了,比原本全是生鐵要合理不少。而且,原本期望的10萬噸是建立在沒有鐵礦石不限量供應的情況,而實際上,章丘縣鐵礦石很是缺少,若從遙遠的地方運輸過來,倒還不如不要在這裏煉鐵,直接在鐵礦石產地呢。

不過,就此以後,章丘參與大煉鋼鐵的二十萬百姓,也紛紛回到了老家,搶著補種農作物,總算挽回些損失。章丘的大煉鋼鐵運動,也就此告一個段落。

而引起這一切改變的,其實是五天前,山東巡撫衙門接到來自聖京電報局發來的一份緊急電報,正是皇帝馮雲山的一道緊急手諭。

……

當天,聖京皇宮內西北角的一處占地二十多畝的皇家科學院內,原本有些安靜,忽地一聲轟鳴聲傳開,將科學院內的樹林上方大片鳥兒驚走。緊跟著,一片歡呼聲傳來:“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