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印度洋的形勢

三四個月前,英國很可能再一次派出遠征軍的消息,便傳到了馮雲山的耳中。即便這個消息只是流傳在歐洲上層貴族之間的小道消息,但馮雲山還是不敢輕視,他一面等待在歐洲的郭嵩燾從來準確的消息,他知道憑借郭嵩燾這些年在歐洲的布局,只要花大力氣,肯定能查探清楚消息的真偽,另一方面,也開始著手準備抵禦英國遠征軍的進攻方略。

因為從英國出兵,距離相隔過於遙遠,因此,運輸兵力的時間上便不會太短。而那英國遠征軍已經有過一次慘敗的經歷,馮雲山猜測他們必定不會再過於輕敵,像以前只派幾萬兵力便想著征服整個遠東。

而他們要派遣超過十萬的兵力,那麽這一路的吃喝拉撒,以及運兵船的運輸,便都是十分巨大的難題。

當初中華帝國只是從本土運輸一些吃苦耐勞的百姓前往其他地方移民,都要大費周折,何況如今這些英國士兵!

但沒過多久,歐洲的消息便傳來,英國極有可能調動前後兩批次的大軍,先囤積在亞丁港,然後再從亞丁港一舉攻擊並收復印度等地。並且,此次英國不單出動將近14萬陸軍,還調動了大西洋艦隊和地中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軍艦和他們英國本土的海角艦隊的三分之一戰艦,共計戰艦達200艘,海軍艦船總噸位共22萬噸之多。所幸,英國的能出動的運兵船及補給船等共計367艘幾乎全部出動,再擁擠再克服,也只能一次性運輸8萬人馬,因此只能分兩批次運輸,這樣一來,便讓中華帝國有了更多的時間準備!

馮雲山立刻召集總參謀部和海軍部進行商議,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此次英國的首要目標是印度殖民地。這是他們的最低目標也是最主要的目標,為此,英國人幾乎是傾全國本土之力來戰了。而且,可能是因為兵力不足,他們還從北美、西印度群島等殖民地臨時調兵回歐,再整合後在第二批次出兵之中,而澳大利亞,原本是也想抽些兵力,但一來澳大利亞的兵力本身就薄弱,二來,如今從澳大利亞經過的海域,都已經被中華帝國所控制,英國擔心還沒出兵就被半路攔截了,因此,便沒有從澳大利亞調兵。

海軍部直接提出,因為北洋艦隊和太平洋艦隊都被調往北美地區,東洋艦隊還好一點,還在太平洋海域,立即往回趕,勉強能在兩三個月內抵達南洋一帶。而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則除了在密西西比河中遊地區,其他的也在墨西哥灣一帶,都是身處大西洋,要回到印度洋,非常遙遠,要將近半年時間才能抵達,因此,太平洋艦隊是基本來不及增援了。

可偏偏太平洋艦隊才是主力艦隊,而那北洋艦隊的軍艦卻是比較弱小,這讓海軍部很是苦悶。因此,海軍部仔細分析了一下中華帝國在印度洋海域的海軍艦隊——印度洋艦隊和部分南洋艦隊。印度洋艦隊最為強大,有軍艦45艘,包含鐵甲戰列艦2艘,普通木殼蒸汽戰列艦4艘,大中型巡洋艦18艘,中小型護衛艦12艘,炮艦炮船9艘,總噸位勉強7萬噸。而南洋艦隊的這部分艦隊一共27艘軍艦,包含4艘普通木殼蒸汽戰列艦,大中型巡洋艦9艘,中小型護衛艦6艘,炮艦炮船8艘,總噸位連4萬噸都不到。

這樣一來,在印度洋和南洋一帶的海軍力量,總共才72艘軍艦,不到11萬噸的噸位,相比英國遠征軍的200艘戰艦,22萬噸之多的噸位,整整相差了一倍多以上。

因此,海軍部認為不宜與英國遠征軍正面對戰,而是盡量拖延交戰時間,一來等四大船政局還有一批軍艦已經下水,只要再配置好武器和最後的修繕改造,便能作為戰艦出征;而來,調集東洋艦隊和北洋艦隊、太平洋艦隊等其他艦隊趕來支援,集合所有的海軍力量再一同出擊。

而總參謀部更是提出陸軍配合的作戰方案。

他們的提議也是讓馮雲山心頭一震:由占領錫蘭島的第六野戰兵團的第7步兵師將士死守錫蘭島,第六野戰兵團的第3步兵師和第6步兵師以及第8步兵死守衛加爾各答城以及恒河沿線,利用堡壘、防禦工事和步兵的火炮,與英軍的軍艦周旋。

馮雲山知道陸軍這樣做的沉痛代價,以步兵去和海軍艦隊去抗衡,這樣無疑是很吃虧的。畢竟軍艦上的艦炮威力巨大,整個艦隊數百發炮彈一齊轟炸的話,就算躲在防禦工事後面的士兵都極易被炸死炸傷。而陸地上的火炮,因為行動不便,與艦隊對轟也並不占優勢。因此,以步兵去拖延英國遠征軍的作戰速度,這其實也就是以將士們的生命去延緩其進攻。

尤其是錫蘭島上的林始發率領的第7步兵師,錫蘭島上孤立無援,堅守錫蘭島無疑是要冒著整個步兵師被殲滅的風險。而參謀部知道這樣,還毅然這樣做,無疑是真正為了帝國的大局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