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哥又來魔都了

“去歲上海縣海關統計的數據,總出口為6462萬聖元,總進口為8036萬聖元,全年上海海關總關銀收1256萬聖元,其中因進口的機械、武器等補貼貨物補貼金直接從海關劃撥,共計劃撥補貼款460萬聖元,結余關稅收入共計796萬聖元。上海縣的工廠店鋪去年生意紅火,特比是自從南洋公司辦的幾家紡織廠、織布廠領頭之後,單是紡織廠、織布廠、繅絲廠、軋花廠、印刷廠等都紛紛建立起來,還有船運公司、船舶修造廠、搬運公司、機器廠、五金廠、銀行錢莊、保險公司、貿易商行、蠟燭廠、火柴廠、紙廠、煤餅廠、木柴廠等等不一而舉,整個上海縣有洋資洋行、公司、廠礦等一百六十余家,其他官辦、民資等大小商行公司作坊等足足從幾十家發展到了有六百多家。單是在上海商務局備案過的從事與洋人貿易的買辦中介便有上千人之多。單單城內和城區周邊的商戶、公司所征稅收便有530萬聖元的樣子,這其中新建的浦東特區因為政策優惠,還未開始收稅,再過一年開始收稅想必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張之洞一臉自豪地說著,卻不知旁邊的劉坤一已經臉色鐵青,難看之極。

他雖為松江知府,但一來原本就因為上海縣極為特殊,二來上海縣又是成立了浦東自由貿易特區,地位超然,因此他平素並沒過問上海縣之事,所治理的松江府,也一向將上海縣排除之外的。

畢竟相隔很近,他對上海的情況還是有些了解的。洋人洋貨,船來船往的,整個就是個大鬧市一樣,所有的人都為著熙熙攘攘逐利而去,特別是堂堂的上海知縣張之洞,竟然和那些商賈稱兄道弟地打成一片,對洋人也分外親熱,對此,劉坤一很是不滿。要不是見那張之洞將上海城內外的乞丐也都收留起來,讓之打掃街道留口飯吃,還給上海郊外的鄉間農戶免費運送城中糞肥,租用耕牛等,還算做了些仁德利民之事,劉坤一說不得都要彈劾他了。

他一直以為商賈貿易之道,乃是歷朝歷代所不提倡的偏門左道而已,上不了什麽台面,畢竟農耕桑蠶才是正途。商賈之人,不事生產,低賣高賣,偷奸耍滑而已。要是沒有周邊自己的松江府、還有其他嘉興湖州蘇州等州府的產糧大府,就他上海縣這樣,只怕要餓死去。而且,若是所有鄉民全都進城做買賣,誰來種糧,誰來讀聖賢書?

可現在,張之洞報出的一大串數字,讓劉坤一驚呆了:就他一個小小的上海縣,原本還屬於松江府治下倒數第二小的一個三等縣,它居然僅僅關稅結余就有796萬聖元,若不是因為補貼那些洋貨,甚至原本還有1256萬聖元之多。這還不止,連小小上海城的那些商戶和商販便有530萬聖元的樣子,看那張之洞洋洋得意的樣子,說起那浦東新區還未收稅,否則更多。要知道,自己的松江府其他7個縣廳加起來的賦稅總額也就是520萬聖元,與他一個上海縣相比,別說大頭的關稅,連比那些商販的稅收都還差10萬聖元。這無疑讓劉坤一為之震撼!

就任這兩年多以來,他已經清楚,整個中華帝國在皇帝馮雲山的主導下,重在實際,雖有些過於追逐利益,但注重民間百姓生活的改善,關心百姓疾苦。所有政績,都要以一套所謂切實科學的評估體系來核算成相對準確的數字,並上交朝廷如數的稅收資金,再根據上交情況,下撥資金,平衡地方。因此,上海縣的收支數據不大會有水分。這就讓他覺得十分震撼了!莫非,自古聖賢說的那套、自己想的那套還真的錯了麽?就像皇帝在帝國最為出名、銷量最好的《南方日報》上所說的那樣:“時代不同了,工業革命帶來了工業化進程,帝國也要跟隨世界潮流,打造重商思想,以制造立國,以貿易立國,讓中華百姓過上更富足的生活。”

但劉坤一還有一絲不解,就算經商能有余財,但若不事耕種,哪來的糧食?

只聽張之洞接著向皇帝稟報:“陛下,上海縣經過二年多的發展,城區已經初具規模,老縣城內人口12萬余人,城外的洋行區、原領事館區有人口20萬,特別是新發展的浦東特區,也吸引了5萬人居住,而且每月還從蘇浙皖等地遷來數千人地持續增長,都是來找工或做些小生意,整個上海縣城區周圍,便有人口37余萬,加上城外鄉下的其他農戶4萬5千余戶,全縣人口即將超過60萬……”

馮雲山打斷張之洞的話,問道:“人口劇增,上海城區的城市治理也得跟上才行。特別是柴米油鹽之類的特別是糧食蔬菜等吃食供應,能跟上嗎?”

一旁的劉坤一也心中一動:是啊,他查過松江府的一些資料,原本除去租界區領事館之類的外來人口外,這個屬於三等縣的上海縣人口不到20萬,在松江府裏的8縣來說算是小的了,後來上海開埠向洋人開放領事館、租界區,大量商販湧入才增加至前些年的三四十萬人。沒想到,這最近的短短兩年時間,大肆吸引鄉間富農和各處的鄉紳來上海開設什麽公司,從事貿易,搞得人口更是劇增到將近60萬,繁華是繁華了,看你們糧食怎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