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籌建黃埔軍校

傅善祥一身疲憊地下了船。

輾轉近兩月,從上海坐上一艘比利時洋人的商船去香港,卻在寧波又停留了大半月采購些生絲,而後又因半路南澳一帶討虜軍水師和滿清水師戰事,洋人商船無奈,又駛入廈門躲避了幾天,順便在廈門采購了些茶葉,幾經輾轉,終於達到了香港。

爾後,傅善祥和她姑母徐傅氏、二個小表弟以及李善蘭的妻子許氏等人,在四名廣州方面的細作的護衛下,轉船來到了廣州。

幾人一進廣州城,便被王府衛兵熱情地迎住,接至早就安頓好的一處大宅院落裏。李善蘭和徐壽、華蘅芳三人都安頓在這個宅院內。李善蘭和徐壽兩人得以和家眷團聚,自是感激聖王良多,這下更是死心塌地在廣州安心下來。

徐壽眼下正式職務是討虜軍總參謀部的軍事科學處副處長,不過,眼下這個處還沒運作起來,他便和華蘅芳一道在長洲島上幫忙籌建造船廠,經過許祥光調派上千人手,長洲島上的土地已經平整完成,只等聖王說的水泥造出,還有從洋人那邊購買的機器到貨,便能建好初步的造船廠了。

而李善蘭,則主要是在長洲島上協助許祥光籌建學堂。聽許祥光說,這座學堂的名字已經取好,叫黃埔軍校。至於為何取這樣的名字,許祥光也不得而知,只是說,這時聖王親自取的名字。

如今,黃埔軍校已經基本搭建起來了。

其實也就是一所巨大的私塾模樣,不過又有些不同。長洲島的東側半邊島的四分之一,全部劃為黃埔軍校的校區,這可比歷史上的那所著名的黃埔軍校校區大了近十倍。

整個軍校的建築都是典型的嶺南青磚建築,總共有四十余進矮院落,都是二至三層高,各院全部迴廊環合,下雨天基本也可以走遍所有建築而不濕身。

四十余進院落,又分為東西中三部分。

東院為學堂區,有十二座院樓為學堂和實驗室。

西院為生活宿舍區,有二十余座院子。

中間有兩座院子,卻為軍校的行政辦公區。

剩余有幾座在一旁的院落,卻是空著備用,被當成接待學員和教官的家屬場所。

宿舍區的西院部分,各院都有帶長廊的青磚瓦舍,布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墻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稱為連院。

中院有軍校部行政辦公院和尚武堂。尚武堂的前廳正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有聖王口述、許祥光親筆書寫的八個大字:“驅逐韃虜,復我中華!”

這些青磚木柱搭建的矮樓院子,也是許祥光動用二千余名工匠和幫工,從廣州那邊運來材料,搭建起來的。

與歷史上的相當簡陋的黃埔軍校不同,馮雲山讓許祥光建造的這座聖國的黃埔軍校,不但面積大了很多,還多了很多後世學校的設施。

有一所洋槍練習的靶場,讓以後的學員專門練習洋槍槍法之用。

在軍校的最邊緣,有一所火炮展示場,由於地形限制,只是陳列了幾尊典型的火炮,讓學員觀摩學習,但不能真正的開炮。

另外還有兩個操場,一大一小,小教場、大操場,供平時學員操練使用。

另外的還有閱覽室,放了大量兵書兵法,甚至還有個簡單的小沙盤室,將整個中國的地形都制作在內,供學員了解各地地形。

軍校快搭建完成的時候,許祥光便向聖王馮雲山請示。

對於這個黃埔軍校,馮雲山籌備已久,他是準備將這個軍校建為一座綜合性的軍校,而不僅僅是座陸軍軍官學校。不過,現在,水師都才剛剛建立不久,炮兵也還沒配齊,無奈,他準備暫時在黃埔軍校先只是先行開設陸軍軍官課程。

爾後,聖王馮雲山宣布,他親自兼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復興會代表。任命李善蘭為常務副校長,負責軍校的實際教學組織;許祥光為兼職副校長,負責學校的後勤等瑣事。

又任命討虜軍總後勤部的作訓處副處長崔大同兼任教導部主任,調任白暉懷任政治部主任,其余人等以後再慢慢配置。

馮雲山將總參謀部的那幾名英國軍官,調3名已經能說粵語的,至黃埔軍校充當教官,教授英國近代士兵軍事技能。其余軍事教官分批由作戰經驗豐富的討虜軍各營、團長臨時兼任。又從最近操練中脫穎而出、成為練兵標兵的二名甲九師將士,升為操練教官,調至黃埔軍校。

由於教官也不多,加上編制的教材也只是個《討虜軍操練手冊》和《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一些歷史兵法兵書。馮雲山只得暫時準備在黃埔軍校開始步兵、炮兵、工兵、輜重、偵查、政治、救護等幾個專業兵種的科目。

馮雲山感覺教材實在是太少,想起後世黃埔軍校的教材,采用的是袁大頭編制的中華第一部《步兵操典》的軍校教材,於是,馮雲山又召集總參謀部,趕著編制了一部融合諸多兵法,再結合討虜軍編制的《戰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