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一)(第2/2頁)

國有賢臣,為人厚道又曾是潛邸舊臣的孫永,卻是為著天子而感到高興。

青城離著開封府城並不遠,只有五六裏的距離,出了城後,奔行不久就到了地頭。

從性質上來說,將祭天圜丘包括進來的青城行宮,就跟後世的天壇一模一樣。

韓岡當然不是第一次看到天壇,不說眼前的這一座天壇,就是後世京城的那一座,以及唐朝的那處被挖出來的,他都進去參觀過。

此時所使用的天壇,和他前世在京城看到的天壇,形制完全不同,反倒是跟舊唐都城的那座很像。

同樣是圜丘,韓岡眼前的這一座上下分為四層,並非是白玉欄杆,白石台基,而是用黃土夯築而成,上面抹了白灰。同時圜丘一周,按照地支,有十二條走上台頂的陛——也就是台階。其中以正南方的一條最寬,以供天子行走。

韓岡和孫永從著側面的台陛走上圜丘頂部。立於圜丘之上,並沒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天子祭天的這座建築其實並不高,每層八尺一寸,加起來只有三丈多,還不及北面的行宮主殿端誠殿。

孫永和韓岡也只有現在能上去,真正到了祭天的時候,僅有天子,以及天地神主,加上陪祀的太祖神位,可以站上台頂。其余千萬神明、文武群臣,全都得排於陛下。

兩人在台陛上仔仔細細地查看了一遍,天上的烏雲更加低垂,天地一片陰暗,才不過未時,就已經像是夜晚提前降臨。

孫永和韓岡僅僅稍稍猶豫了一下,一片片雪花就已然隨風在空中狂飛亂舞。急急地從圜丘上下來,退到了青城行宮中的偏殿——熙成殿前的宮門內。不過轉眼的工夫,飛雪便是鋪天蓋地,視線中一片模糊。

看著宮中的仆役把門窗關緊,將風雪堵在了室外。孫永自己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嘆著氣:“橋道頓遞之事,不管你再如何操心,事情一場接著一場,總是忙不完。”

國家大典,三年才得一次,不會設立專門的官員,而是要安排臨時性質的差事,讓朝中官員負責其中的事務。

一般來說,由宰相兼大禮使,翰林學士任禮儀使,兵部尚書為鹵簿使,禦史中丞則是儀仗使,而開封知府則是固定不變的橋道頓遞使。

五使之中最麻煩的就是橋道頓遞這個位置,其他職司只要事前檢查一下準備情況,基本上都是到了大禮當天,監督百官遵守禮儀法度就行了。只有橋道頓遞使,是城內城外都要跑著,如果預定的路線上出一點差錯,這罪過就能讓人去南方過上三五年。

韓岡深有感觸地點著頭:“前兩天才掃過雪,今天又下了,費了那麽多氣力,幾乎都是無用。”又自嘲地笑了一聲,“去年盼著下雪卻不下,今想著能過了冬至再下雪,眼下卻不見停。”

留守行宮的宮人這時為開封府的兩名高官端上來祛寒的熱茶。孫永坐了下來,端起茶來喝著。聽著外面的驟雪不斷地敲打著門扉,更是嘆道:“京府大尹,天下親民官中最為繁劇。任官一載,堪比他任十年。”

見到孫永已經坐了,韓岡同樣欠身坐下,笑道:“馮相公治平初年為開封尹,任官年余,便接連上本自請出外。記得魏國公【韓琦】說,‘京領府事甚久,必以繁劇故求去爾’。即便是宰相之才,也是怕著開封府的忙碌。”

“誰讓這裏是開封呢……”孫永嘆道。作為開封知府,權柄之重,遠在尋常知州知府之上,即便只有重臣能夠參加的崇政殿議事,都少不了他一個。

“馮當世還是做得不錯的,韓稚圭不也是說了嗎,他處事無過啊!”

“大府當不輸於馮相公!”韓岡接口道。他倒不是溜須拍馬,而是當真這麽認為。這一次的大旱,馮京可沒有經過。

“多謝玉昆稱贊,老夫愧受了。”孫永笑道,“只可惜,不能與玉昆你多多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