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終章(第2/3頁)

趙青山等人聞言,臉都青了。

若讓外人知道他們逼得賈琮議論身後事,別說旁人,太後就能活活扒下他們的好皮!

柴梁也跪地叩首道:“臣,得遇明君如殿下,乃天賜十世之福也。焉敢妄念君父之吉兇,唯一所恐懼不能眠者,唯天妒英才四字……”

“天妒英才……”

賈琮呵呵一笑,叫起後沒有多言此事,又道:“至於志得意滿後,變的昏聵糊塗……孤以為,至少二十年內,還不至於到這一步。而在這二十年間,國朝政務,多交由內閣處置。孤唯一所需要操心的,便是不斷的來修整完善國朝立國之制度。這方面,孤也需要太傅、少傅還有諸位內閣大臣的幫助。不過這些事,要等太傅、少傅還有諸臣致仕後,再細細討論。官員致仕後,雖不得再幹預朝政,但幫孤想想法子,出謀劃策,還是應允的。而實際上,這個制度的完善,如何保證君權、相權的平衡,如何保證權力不失衡,至關重要!太傅,致仕之後,仍有千鈞重擔要挑。所以,太傅還是要保養好身子骨呢。”

趙青山等都沒想到,賈琮會將事情看的這般通透,也早都做好了打算,皆敬服不已。

他們自然不知道,賈琮真正的打算,是在這二十年內,大肆繁衍血脈。

不止天家血脈,還有民間人口。

外面的世界太龐大,如今大乾雖丁口過億,為當世第一人口大國,但仍舊遠遠不足。

隨著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在北方的大力推廣,以及安南、暹羅等一年三熟的產糧大省的歸復,幾千年來制約百姓繁衍的糧食問題,將會被徹底解決。

最多二十年,大乾以億為基數的人口,將會發生爆發式的增長。

而到那時,他兒子的數量,多半也會遠超現在。

賈琮自信,在他有生之年,會建立起一個強大不滅的大中華聯邦。

只是這等話,卻不必告訴趙青山、柴梁等人。

縱然柴梁之才可定國安邦,但他的目光,也看不透歷史的長河,也不可能從華夏幾千年來周而復始的循環桎梏中跳出來。

所以,他們只需要當好一個執行者。

而不該以他們的歷史目光,去挑釁他的戰略布局。

太有才幹的人,總是不安分……

……

自養心殿出來後,內閣諸臣回到了養心殿。

氣氛,不算太好,但也不算太壞。

林清河嘆道:“殿下之志,猶如九天皓月,又如煌煌大日,實非吾等所能及也。”

柴梁看他一眼後,同趙青山道:“元輔,務必保重身體!務必保重身體!遇事能規勸殿下者,唯元輔也。仆今日便要去坐鎮安南、暹羅。以三年時間,安定二省。唯一所慮者,便是太傅的身子骨……”

以趙青山如今不衰的聖眷,總還能對賈琮有一定的影響。

若他有個閃失,內閣與天家,便只有君臣之義了……

而既然先前在禦前開了口,趙青山三年致仕,柴梁去安南坐鎮,那君前無戲言,他們說到就要做到。

這便是氣氛不大好的緣故……

很顯然,這就是太子對內閣想要擴大權力訴求的淩厲反擊。

這一巴掌下來,內閣想要的一根毛也沒落實,倒是一下將他們的政治生命砍掉了大半。

痛入骨髓。

好在,賈琮總還念舊,也或許是不欲在此時再掀起朝堂波瀾,才沒將他們一下打落塵埃。

以相權觸碰君權,著實為大忌啊……

賈琮願意自縛君權,那是他足夠賢明。

但不代表他願意被相權逼著去退步。

這是兩回事……

或許在臣子之位來看,聖賢到賈琮這一步,當理解他們的初衷。

然而他們卻忘了,君王,到底是君王。

伴君如伴虎。

趙青山看著柴梁,一字一句叮囑道:“文孝,去安南後,一定要好生做事,才好早日回京。”

柴梁苦笑一聲,再不多言,與趙青山並林清河等人躬身一揖後,大步出外。

……

“主子爺,柴少傅出京了。”

鹹安宮中,賈琮正在探視完武王,得到東宮總管太監王春的回報。

他頓了下,點了點頭,沒多說什麽。

柴梁和趙青山不同,此人心性隱忍堅韌,頗有大志。

且手段高明之極。

此人可以大用,但又不能同趙青山一般,能夠完全信任。

多磨礪一番,對朝廷,對柴梁,都有好處。

賈琮為武王掩了掩錦被,看著他平靜的面容,輕聲道:“父皇,內閣之事平靜了。往後,他們會安分些……劉耀倫也即將歸來,他將成為執掌大乾百萬大軍憲衛的大將軍。九邊南下時掉隊落伍的亂兵,已被劉耀倫派出的兵馬全部鎮壓。皇家軍事學院就要開課了,父皇會為第一任山長,兒臣為第二任。等到明年大朝時,遠征安南的大將們歸來,兒臣會大規模的封爵。但在安南的兵權,會被從皇家軍事學院結業的優秀軍官所取代。三年之後,大乾也將正式進行對外擴張戰爭。父皇,兒臣很聰明的,不用您擔心,兒臣能做好的。父皇,您送一座江山給兒臣,兒臣無以為報,只能請您再堅持幾年,兒臣要讓您的武德之名,遠邁秦皇漢武,成為真正千古第一帝王!兒臣,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