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嶽飛以後的最大冤案:袁崇煥之死(第4/8頁)

——孫承宗受命開始緊急安排城中防守事宜之後,皇帝又指派他還是到通州去為好,於是時年已經七十歲的孫承宗,又星夜趕赴通州。

我們找不到證據說明袁崇煥此時此刻的心境想法等等,也很難揣度他是否清楚自己所面臨的險惡處境。在理論上講,皇太極所突破的長城地段,歸薊遼總督管轄,袁崇煥並不需要對此負責。而且袁崇煥曾經專門就此地的防務嚴重警告過皇帝:“薊州地位至為重要,而兵力並不強,萬一有人做向導,引後金軍隊由此進犯的話,則禍有不可知者。”(《明清史料》甲編,《兵部行督師袁崇煥題稿》)因此,他建議皇帝:“薊州太過單薄,應該派駐重兵。”(《滿文老档·太宗朝》卷六)並且希望皇帝能夠嚴厲督促當地諸軍,加固工事,高度戒備,將此當成最最緊急的工作來抓。然而,對於袁崇煥是頭等大事的,對於皇帝卻並不一定那麽要緊。事實上,皇帝也確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是按照常規讓有關部門研究研究,結果自然不了了之。

《明史》作者揣測說,“崇煥甫聞變即千裏赴救,自謂有功無罪”。(《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很有可能,袁崇煥真是這麽想的。他甚至有理由希望皇帝和朝廷百官通過眼下的危機,意識到自己的先見之明,從而給自己更大的活動空間。他不知道情形嚴重的地步,已經遠遠超出了他所能想象的最壞的程度。

種種跡象表明,皇太極在另一條戰線的工作正在發生作用,他派到京城中的間諜特工與城外的軍事行動相配合,極為成功地在北京城裏制造出了漫天飛舞的流言蜚語,其核心內容大體指向了對於袁崇煥的懷疑:

堅決主戰的毛帥毛文龍在世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從來沒有敢於進入長城以南,因為毛帥會使他們腹背受敵。如今袁崇煥殺死了毛文龍,他與皇太極明來暗往,一力主和,皇太極才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地長驅直入,一直殺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到底在幹什麽?袁崇煥到底想幹什麽?如今他和皇太極差不多在同一時間來到北京城下,他根本就是與皇太極串通一氣,勾引韃子來到了北京城,以戰逼和,企圖用迫使皇帝簽訂城下之盟來卸除五年復遼的責任。

此時,袁崇煥手下的一位將領,建議袁崇煥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八旗兵打到北京城下。事實證明,這位將軍是富有眼光和見識的。原因是大明帝國皇親貴戚、高官顯宦、富家大賈們的莊園別墅、物業田產大部分都在北京城外的郊區。八旗鐵騎一到,烽煙起處,首先是他們損失慘重。皇帝身邊每天圍繞著的都是這麽一批人,他們的這口惡氣如何才能不出在袁崇煥身上?嘉靖朝兵部尚書丁汝夔殷鑒不遠,他就是為此身首異處的。

可憐半個多世紀沒有經受過戰亂流離的北京市民和朝廷官員們,在皇太極和滿洲韃子的燒殺搶掠面前,陷入了對袁崇煥真實的懷疑、恐怖和憤恨之中。以至於對袁崇煥“怨謗紛起”,皇帝“頗聞之,不能無惑”——皇帝聽到了太多人對袁崇煥的怨恨,無法不感到疑惑。(《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事實上,無需這些飛短流長,崇禎皇帝那顆敏感多疑的心已經足以被眼前的一切所激動了。他一定也在無數次地問著同一個問題:袁崇煥到底想幹什麽?崇禎皇帝上述安排表明,即便沒有皇太極的反間計,他對袁崇煥的懷疑和惱怒已經很難改變了。“識人為哲”,崇禎皇帝不是哲,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勢下,我們年輕的皇帝缺少那種識人的明哲智慧。如果說當初袁崇煥擅自誅殺毛文龍,會令皇帝驚駭其不馴的話,此時的一切,可能足以讓皇帝疑慮他的不忠了。

仔細觀察當時的形勢,平心而論,袁崇煥聞變後的軍事布置,不說是平庸,甚至說是有失水準的。後代的戰爭史學者在還原當時的情形時,認為袁崇煥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颯爽英姿。譬如,知道皇太極繞道破關進入內地的消息之後,袁崇煥應該知道:此時的遼沈地區已經變成了皇太極的軟肋,變成了後金汗國設防薄弱的要害部位,如果立即揮軍直撲沈陽城下的話,效果將直如黑虎掏心,孤軍千裏深入明境的皇太極立即就會方寸大亂,讓人根本無從想象他能怎樣對付這一記漂亮的直拳,加上皇太極曾經與代善、莽古爾泰的爭吵,他可能根本就無法收拾未來的局面。可惜,亂了方寸的不是皇太極,而是袁崇煥。已經成為軍事藝術經典的圍魏救趙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卻似乎沒給袁崇煥留下什麽印象。在皇太極的調動下,他走出了最平庸的一步——攜大將祖大壽、何可剛率領數萬兵馬星夜馳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