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形嗜血動物:巨奸魏忠賢來了(第4/6頁)

朱常洛當皇帝後,王安已經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朱由校當皇帝後,又準備晉升他為掌印太監。我們知道,這已經是後宮中太監的最高職位了。按照當時帝國官場的慣例,任何官員接到晉升的通知時,必須上疏表示推辭,顯示自己的謙虛與沒有野心。王安也照慣例做了。不想,這一推辭卻辭出了大禍。

王安體弱多病,長時間在家裏養病,只是間或到宮中值班。在此期間,朱由校第一次表現出了自己的沒心沒肺——他稀裏糊塗地把遼東經略熊廷弼,和在自己登基時立過大功的顧命大臣楊漣撤職,並趕出了北京。這使王安很氣憤,因為,此二人既忠心耿耿,又有大功勞於朝廷,且很有才能。因此,王安就在表示謙虛的推辭奏疏上說了句氣話,說是“臣願領罪,不領官”。誰知,朱由校卻極不高興,認為這是王安在蔑視自己,把奏疏抓起來就扔到了一邊。

於是,魏忠賢不顧王安曾經救過自己命的大恩,與客氏等人一起,在朱由校面前進了不少讒言。顯然,他們的工作起了作用。朱由校再一次表現出了自己的沒心沒肺,他下詔將王安貶到北京南苑的一處皇家遊獵場做苦力。隨後,魏忠賢將該遊獵場的一把手換成自己的心腹。在他的折磨下,王安沒吃沒喝,最後被裹在被子裏悶死了。王安對魏忠賢有大恩,魏忠賢何以會下此毒手,歷史記載上有幾種不同說法。但是,不管怎樣,肯定與宮廷中的權力鬥爭有著密切關系。

王安死後,天啟皇帝任命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是王體乾,他渴望得到這個職位已經很久了。據說,此人文化素養很高,在太監中素有才名,是王安的好朋友。但是,為了得到這個位置,他自始至終參與了魏忠賢整治王安的全過程。而魏忠賢沒有自己坐到這個位置上,是因為他有一個無法克服的障礙,就是不識字;另外一個原因,是王體乾其人對他畢恭畢敬,唯命是從。是故,雖然在表面上看,他現在已經是魏忠賢的領導,但在未來的歲月裏,他從來沒有敢違抗過魏忠賢的意志。

公元1623年,即天啟三年,是魏忠賢發展得最好的一年。這一年開年就很吉利,正月十八日,天啟皇帝按照魏忠賢的設計,改組了內閣,新上來的四位內閣大學士,基本是按照魏忠賢的希望任命的。這一年的結尾也結得不錯,十二月,皇帝任命魏忠賢提督東廠,將一把極為鋒利的殺人的刀交到他手裏。

東廠,設於永樂十八年,地點在北京東安門北。與洪武年間朱元璋所設立的錦衣衛並稱“廠衛”,是明代最大的負責偵緝與刑獄的特務機關。東廠的權力與地位均在錦衣衛之上。它受皇帝直接指揮,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除皇帝外,任何人都在它的監控之中。主持這個機關的宦官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他的報告,不需要任何手續,可以直接交到皇帝手中。他要抓要殺任何人,也只憑皇帝一句話。其可怕程度可想而知。

到了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情況就很不好。

開年第一天,長興縣發生暴動,知縣被殺;

一進入二月,日赤無光,薊州、永平、山海關、北京連續發生地震,宮殿搖動,皇帝住的乾清宮晃得最厲害,晃得朱由校害起病來;

三月,杭州發生兵變;

五月,福州發生兵變;

五月底,誰也不知道為了一件什麽小事,皇帝發起火來,立命魏忠賢出宮,回自己家去閉門思過;

六月初一,認為彈劾魏忠賢時機已經成熟的著名東林黨人楊漣,上疏天啟皇帝,列舉了魏忠賢二十四款大罪,並且提醒皇帝:眼下,魏忠賢的勢力已經大到了全國上下、朝廷內外只知道魏忠賢,而不知道有皇帝的地步。

按照國家規定,大臣的奏疏必須先由皇帝過目後才分發處理。由於皇帝識字不多,很少親自批閱奏章,大多由宦官念給他聽,於是形成了新的規矩,一切奏疏都由魏忠賢與諸太監商量完畢,再報告皇帝。據歷史記載顯示,不識字的魏忠賢聽手下人讀完奏疏後,放聲大哭,極為恐懼。

最後,大家商量決定:由客氏守在皇帝身邊,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親自為皇帝朗讀楊漣的奏疏。經過避重就輕、刪除要害情節與詞句的處理後,皇帝聽完,一頭霧水,基本不知所雲。就在皇帝大不以為然,認為楊漣小題大做之際,滿腹悲憤的魏忠賢來到皇帝面前,痛哭失聲,述說自己的委屈,並請求辭職。於是,皇帝扣發楊漣的奏疏,不許魏忠賢辭職,並親切勉勵他不必為自己辯護,小心當差做事就是了。同時,發布聖旨,斥責楊漣捕風捉影,撈取名聲。

當時,帝國政治舞台上,派系林立,鬥爭激烈。大臣之間各懷鬼胎,爾虞我詐。極其講究道德學問,並且在此方面的確相當高超的東林黨人及其同情者,在政治才能與動手能力方面卻表現低劣。結果,這場得到廣泛同情與聲援、東林黨人對魏忠賢閹黨最猛烈的一次進攻,居然很快就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