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張居正:天才少年入官場(第4/7頁)

這還不算,在文章寫作的形式上,也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這就是為人們廣泛熟知的所謂八股文。

八股文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駢體文和賦詩填詞的格律上去,應該和中國文人講究語言文字形式上的美感有關。就和沒有人喜歡語言文字狗屁不通一樣,這種形式上的美感追求也沒有錯。問題是,就和朱元璋幾乎把所有治國之道都推向極端,從而令人極度不安一樣,科舉考試既然在內容上已經走向極端,哪裏可以容許與之匹配的形式不極端?由此,八股文可能是在宋代漸露端倪,在元代小試鋒芒,在朱元璋手中蔚為大觀,大放異彩,最後,在他的兒子永樂皇帝朱棣那裏終成定制。

作為一種極端的寫作形式,八股文的情形是:考試若以四書出題,則稱“四書文”,以三百字為限;若以五經出題,則以五百字滿篇。文章寫作必須循著法定的格式書寫,通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後股、束股、收結等部分組成。其中,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式,組成相對成文的兩股文字,就像寫古體七律、五律詩時,中間四句必須由兩兩對偶的句子組成一樣。全篇共有八股,於是稱為八股文。其行文起承轉合,層次分明;讀來則瑯瑯上口,煞是整齊美觀。故其別稱還有比如:制藝、時藝、制義、時文等。

這套科舉程式極其嚴格,當時的術語叫“功令”,指的就是關於考試的詳細規定,為當日學子們所熟悉的程度,應該遠在今天的“托福”之上。功令是不能違背的,否則,不但意味著失敗,嚴重者可能還要遭受處罰。這就等於說,跳舞時,不但要手腳戴著鐐銬,還要穿上使用剛性材料制作的緊身衣,任你如何天生麗質艷壓群芳,管叫你無從花團錦簇。其訓練與臨場時的艱辛,可以想見一斑。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若有誰嚴格按照古典詩詞的平仄格律填寫過律詩或詞的話,可能能夠明白寫八股文時的艱辛。若想用那玩意兒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是不可能,至少也是辛苦至極。

不過,在限制中方能顯出高手,否則,奧運會就將成為興奮劑和亂來的狂歡節,而不是公平競技的盛會。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八股文能夠相當有效地測試出人們的智力與素養水平,並使這種測試具有了相對公平的客觀標準。從而,才在相當長時間裏,使諸多家境貧寒卻富有才華之士,通過它走上了中國歷史的前台。

為此,將其全然視為垃圾,確有讓人頗感躊躇之處。就如詩詞格律一樣,可以產生李白蘇東坡,也可以產生冬烘學究,還可以產生淫詞浪曲。全部的要害在於內容而非形式。明清兩代五百多年,中國人由宋元時期的世界領先地位,全面落後,以至於在思想文化領域墮入可笑之境地,以專制暴政程朱理學禁錮民族頭腦與心靈為其大端。切齒痛罵八股文,就和憎恨滿江紅、浪淘沙這些詞牌子一樣,就算不是找錯了對象,至少是不必花費那麽大的力氣。因為,那只是一架風車而已。

然而,以帝國之大,人才之眾,在如此苛刻的條件下,也時常會在近乎不可能時,閃現出一些真正的靈光。

比如,梁章钜的《制藝叢話》中記載:有一個叫趙時春的孩子,時年九歲,八股文作得相當漂亮。我們知道,當時的歲數是以虛歲計算的。這位可能剛滿八歲的孩子,在縣裏應試時,被考官懷疑其背後有槍手。於是,將其揪出,當場出題考之。題為“子曰”,令其破題。孩子應聲答道:“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句借蘇軾,暗含“子曰”之意,一時舉座皆驚。考官當即又以孩子的名字“趙時春”為題,令其破之。孩子答曰:“姓冠百家之首,名居四序之先。”哪怕為了誇飾其能,將這孩子的歲數縮小了,其破題之巧,都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這個故事,也曾經被人用到了張居正的身上。因此,無從探究其真實程度,且探究起來的意義有多大,也是疑問。

張居正作八股文時,題目出自《大學》,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今天看來,這根本就是廢話,當時確是聖賢之言。張居正的破題是:“善理財者,得其道而自裕焉。”——善於理財的人,懂得真諦,自然會富裕有余。後來,張居正的確用他的治國實踐,準確證實了此破題不虛。

我們知道,中國民間流傳著大量關於朱元璋聯詩作對子的故事,可見不是無根傳言。帝國風氣應是其來有自。

還有一則記載,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相當貼切地表明了帝國士大夫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