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元璋執政:殺 殺 殺(第2/13頁)

這一切,可能是除了上述心理因素之外,大明帝國開國皇帝采用鐵腕治理這個國家的根本原因。

這是一場真正曠日持久的戰爭,貫穿在朱元璋當皇帝的三十一年之中。當它與其他因素交織在一起時,便深刻影響了當時與後代社會。

在這場戰爭中,朱元璋的殺伐決斷、無所不用其極,稱得上駭人聽聞。而豪強富戶和帝國官吏,則在這場古已有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博弈中,充分體現了前仆後繼的精神。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於是,多種因素絞合作用,於波詭雲譎血雨腥風之中,注定了大明帝國詭異乖戾的命運。流風所至,令人扼腕嘆息。

朱元璋掃蕩豪門大戶的工作,早在大明帝國建立之前,已經開始。

當年,劉邦定都長安之後,曾經把十萬天下大戶強制遷離本土,填實關中,是謂“強本弱末”之術。朱元璋效法之,於公元1367年,消滅張士誠政權後,立即將一大批蘇州富民遷徙到他的老家鳳陽。八年後,即洪武七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將十四萬江南富戶強制遷到鳳陽,以填實帝國中都。

據說,正是這兩次大規模遷徙,造就了鳳陽的乞丐大軍。

原因是,他們被強制遷徙時,只能帶走金銀細軟,並不許隨便離開遷移之地,其原有的房屋土地等不動產或被收歸官有,或落入他人之手。從此,為了探親掃墓,他們只能化裝成乞丐,以逃荒要飯的名義,從鳳陽流散到江南各地。久而久之,竟成習俗。那句歌詠鳳陽好地方的花鼓戲詞“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蓋源出於此。其中滋味,相當悲涼。(趙翼《陔余叢考》卷41,“鳳陽丐者”)

沈萬三的故事,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以相當明顯地看出朱元璋對這些豪門富戶的態度。

此人名叫沈富,字仲榮,號稱天下首富。在各種記載中,少見其人劣跡,大約是元代極為活躍的國際、國內貿易中的一位商業天才。由於人們搞不清此人是如何做到富可敵國的,於是便傳說他手中有一個聚寶盆,可以源源不斷地生聚財富。據說,帝國首都南京城的城墻、官府衙門、街道、橋梁有一半是該人捐資修建的。這使皇帝朱元璋的心裏很不舒服。恰在此時,沈萬三為了破財免災,討好朱元璋,便自說自話地提出申請,說是願意再捐一大筆錢,供天子犒賞軍隊。結果,這個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朱元璋大怒,曰:一介平民,卻要犒賞天子的部隊,必是汙長犯上的亂民,其罪當誅。後來,多虧那位馬皇後講情,認為人家送禮出錢,本是好意,不該殺頭。且一介平民富可敵國,本身就是不吉不祥的事情,早晚會遭天譴。於是,皇帝終於開恩,免其死罪,將他全家遷徙充軍到了雲南。

此後,朱元璋還曾數次取天下富戶填充到帝國首都南京。這種強制遷徙與性質有所不同的移民政策,一直持續到永樂年間,據說涉及人口,累計達到了至少百萬人以上的規模。受到當代歷史學者們的熱烈贊頌。

與此同時,帝國實行了一項“糧長”制度。規定每一萬石稅糧為一個納稅區,由當地最富戶擔任糧長,負責稅糧的催征輸解。這是實行“許拿下鄉官吏”之政策,割斷了政府官員們假借稅糧魚肉百姓後的一個替代性方案。朱元璋為此項發明相當得意,說這是“以良民治良民”的高招,並且給予這些糧長們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優惠待遇,直至從中直接選拔帝國官員,甚至高級官員。以至於很多年後,大學者顧炎武還在他那本著名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記載說:“當時,父兄們經常教導子弟,做糧長比參加科舉考試還好。”

誰知,一些有財有勢的糧長們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希望更快捷迅速地得到更大的財與勢。他們想出的主意相當富有中國特色,比如,將自己及其親友們應當繳納的稅糧,分攤到納稅區的眾人頭上;比如,除了該繳納的正糧之外,再加上各種附加費,這些附加費的名目可以達到十八種之多,通常是正糧的數倍以上;比如,將收繳上來的稅糧當作高利貸放出去,再對上申請延期交納,等等。同時,輔之以臨門吊打、拆屋揭瓦、逼賣家產等手段。表現出極高的智商水平和非道德勇氣。

朱元璋對此類人物一般采取的措施就是殺之,並抄其家。在他的《大誥三編》中,我們可以讀到他一次殺頭抄家一百六十個糧長的記錄。有一個號稱浙江金華首富的楊姓糧長,放出狂話,說是皇帝征糧萬石,不及他一個田莊的收入。結果,解糧進京時,朱元璋召見,問他:“糧食何在?”他回答說:“霎時便到。”朱元璋“哼”一聲:“殺時便到嗎?”立命拉出去砍頭。消息傳出,其家人四散而逃,家產被當地人搶掠一空。據說,有一次朱元璋夢見一百個無頭之人跪在階下。十天後,有一百個糧長解糧到京,恰好全部沒有足額按期交納。朱元璋下令格殺勿論。在朱元璋當政的三十一年中,曾經至少發起過六次大規模整肅帝國官吏與豪門富戶的運動。有學者認為,在這些大清洗中,大約有十萬以上到十五萬帝國官吏與豪門富戶被殺死。因此,有國內外學者將其稱之為“有計劃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