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七、北伐軍攻占江浙(第2/5頁)

“既已戰矣,和復何為?且未和於未戰之先,未和於相持之時而和於敵軍潰敗之後,自計亦過甚矣。”

孫傳芳天津之行雖然是賣身投靠奉系,然而他在兵敗勢急時,能有此收獲,自己頗感滿意。12月初他由天津返南京,即召集所部將領會議,在這次軍事會議中,一致主張和革命軍大戰一場,以決勝負。一面嚴守浙邊,防阻革命軍由江西進入浙江。

浙江人士呼籲雙方勿在浙省用兵,劃浙江為緩沖區,並主張浙省防務歸陳儀、周鳳歧擔任,民政則宣布自治,一面籲請革命軍勿開入浙江,一面請駐在浙省的孫軍完全退出以免戰端。

浙江省長陳儀贊成浙省不設防,據說陳儀曾向孫傳芳交涉,得孫同意於12月12日撤兵出境,並取銷盧香亭在杭州的司令部,其後孫臨時變卦,不允退兵,只允把民政還諸浙人,軍事關系國防,人民不應幹涉,如革命軍入侵浙省,誓以兵戎相見。因此浙江想脫出戰爭範圍的醞釀遂告失敗。

12月14日革命軍李宗仁部由玉山入浙,進至衢州,駐守浙西的周鳳歧軍既不抵抗,也無敵意行為。陳儀因孫傳芳不允其請,乃將自己的軍隊由杭州移駐寧波和溫州。周鳳歧早與革命軍有默契,他的防區在浙西,正好成為革命軍的先導,所以李宗仁部由衢州入龍遊抵蘭溪,先頭的便衣隊即由周軍照料進富陽。革命軍總部揚言三個星期內可以攻克杭州。因此江蘇也宣布戒嚴,孫傳芳飛調白寶山、馮紹閔等師往長興、宜興一帶,孟昭月駐松江以備萬一。孟昭月於12月14日抵上海,15日赴松江,所部在楓涇、嘉善挖壕。盧香亭原擬在龍華設司令部,嗣以所部改歸孫傳芳直接指揮,司令部遂又遷南京。

滬杭道上人心惶惶。人民遷徙到上海租界者,擁擠不堪。

海軍方面楊樹莊下令各艦在上海集中,孫傳芳回南京後,楊並未與孫晤面,海軍態度已有變化。

魯軍接收徐州至浦口的防務,徐源泉和孫殿英親自到徐州,但魯軍主力畢庶澄部南下尚無確期。

12月19日陳儀接到周鳳歧電,知道革命軍不急於入杭,屬陳維持省城治安,陳乃召集浙省士紳選出省府委員蔣尊茛、張載揚、陳儀、蔡元培、褚輔成、黃郛等九人。並以蔣尊簋為軍政長,陳儀為民政長,以第一第三兩師改為省防軍,宣布浙省自治,宣言內容(一)浙人治浙,組設人民政府,(二)反對任何軍人假自治名義割據,(三)政治公開,(四)現有軍隊服從省政府,(五)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自由,(六)廢除苛捐雜稅。這個自治政府沒有實力,有人說這是孫傳芳授意故為緩和,所以蔡元培、黃郛等在上海置之不理。

革命軍對北方局勢了若指掌,這可以從蔣中正親筆給何應欽的一封密電、分析北方情況中看出,茲抄錄全函如下:

“何總指揮勛鑒:密,大局情況如下,一、奉張就安國軍事,全系寧孫赴津促成,欲思引奉為後援以保其地位,而奉亦欲假統一北方名義以為總統過渡之張本。二、西北軍(注:指馮玉祥)迫近潼關,奉張吃緊,定比對南軍事更急,故奉軍必先防制西北軍之入豫,而始能對南。惟聞西北軍無即入豫取攻勢之可能。三、在鄂軍隊現已從事肅清鄂西一方,俟西北軍收拾陜南以圖兩軍在鄂北聯絡後再定入豫之期。四、東南方面先定閩浙,閩平後應即以全力入浙,一俟浙局統一,再圖蘇皖,暫以劃江而守,以待時局之變遷。總之,上海不得,則長江閉塞,而海內外交通亦難自如,故南京與皖南亦應急謀收復。河南不得,則中原難定。西北軍不能與我聯絡,閻錫山亦不能表示態度,閻已派代表正式聲明,一俟我軍入豫或至津浦路,彼必響應也。中意如北占河南,南得南京,晉必響應,則奉軍雖不出關而不可得。否則攻守亦可自如,北伐乃可告一段落,非如今日之跼蹐也。海軍須注重,以長江無海軍則軍事甚難進展也。中正。”

另有密電給何應欽、白崇禧,電雲:

“何白總指揮勛鑒:刻接滬電,敵方計劃孫軍守松滬,直魯守南京,由宜興取攻勢。盧香亭、周蔭人在松江,張宗昌將到寧,孫來滬,畢庶澄到滬,昨晚海軍一部向兵工廠開炮無結果。中正。”這封親筆電報旁還加批:“不得片刻停留,限即到。”

另有密電給何應欽,電雲:

“何總指揮勛鑒:密,江酉電悉,海軍態度不明,誤事必多,不如決由陸程入浙,時機急迫,望速前進,(下略)中正。”

16年1月國民革命軍決定肅清長江下遊的作戰方略,以先攻略杭州、上海,擊破孫傳芳的主力,會師南京為目的。以主力由贛東、閩北入浙,進攻杭滬,並各以一部分由長江南北進取皖南和皖西。對京漢線方面,另以一部由鄂東進入豫南,以牽制河南及皖北方面,策進長江下遊主力的作戰,並電西北軍由隴海路出洛陽、鄭州,與豫南的革命軍相呼應,相機擊破吳佩孚的主力。這個作戰方略是南昌會議中決定的。當時北洋方面尤其是孫傳芳方面盛傳,蔣中正在南昌會戰時督戰受傷,卻不料他正埋首整理全盤作戰的方策,以全力略取滬、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