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西南局勢紛擾(第2/3頁)

吳佩孚和楊森有密切的關系,他當然不滿意楊森被排逐。當楊森兵敗退入川鄂邊境後,吳佩孚曾給以中央軍第十六師師長名義,助楊收集殘部,養精蓄銳,待機反攻。

四川內部,第一、第三兩軍聯合劉存厚打敗楊森後,接著又有第三師師長鄧錫侯、第十師師長劉斌、第廿一師師長田頌堯、第廿二師師長唐廷牧、第一混成旅旅長劉文輝、川邊鎮守使陳遐齡、第七師師長陳國棟、屯植司令胡遠耀組織八人同盟對抗第三軍軍長劉成勛。第七師屬於第三軍,陳國棟企圖將第三軍直屬第四混成旅何金鰲部並入第七師,因此與何旅在大足發生了沖突。何旅敗退到樂聖,劉成勛即將陳國棟免職而自兼第七師長。12年2月7日鄧錫侯偽裝調解第三軍爭端,帶兵離開重慶,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援助陳國棟,而是想聯合同盟者掃除一、三兩軍勢力,首先掃除川西劉成勛和川南賴心輝的勢力,以達到取得四川總司令的地位。

在鄧錫侯的策動下,第廿一師進駐安嶽,第廿二師進駐犍為,第一混成旅向瀘州前進,川北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迫退往自流井、合江。鄧錫侯還聯合川北劉存厚和在川鄂邊境的楊森為外援。第三師離開重慶後,第一軍第六師余際唐部於2月8日開到重慶。此時第一軍主力在川北潼川一帶,軍長但懋辛已改稱東防督辦,也於2月13日移駐重慶。

四川的內訌,正符合了吳佩孚的願望,為他奪取四川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他積極支持楊森回川,同時還布置了兩路攻川的計劃,一路派北軍第七師師長吳新田由陜南進兵川北,一路派北軍第八師師長王汝勤為援川軍總司令,第十八師師長盧金山為援川軍副司令,由鄂西進兵川東。2月15日楊森部由利川偷渡戴溪襲取萬縣,這支部隊和集中在忠州的第一軍發生了接觸,19日劉存厚部占領綿州,21日盧金山部占領巫山。

吳佩孚對北京的政治不太有興趣,可是他認為武力統一是重要的,如果各省的武力都削平,中央政權就不在話下了。他的武力統一野心,幾乎超過了他的前輩袁世凱和段祺瑞,所以他雖然在北京政治圈中受到了打擊,可是在洛陽卻埋首他自認是重要的工作——征閩、攻粵、入川、收湘同時並舉。

吳佩孚在中央政權上和曹錕是有極大距離的,但在武力統一方面則和曹的意見又是一致了。

川軍第三師師長鄧錫侯部西進後,和陳國棟部在永川會師,進攻隆昌,與第三軍第七混成旅旅長藍世鈺部激戰,劉成勛即下令罷免鄧錫侯的第三師師長,並責成賴心輝等回師加以討伐。鄧、陳兩部曾以破竹之勢占領江津、永川、榮昌、隆昌、銅梁、大足、合川、璧山、內江、資州、簡陽。成都大為震動,劉成勛被迫派員向鄧講和。2月22日賴心輝部回師攻克簡陽,24日進兵解成都之圍,鄧、陳兩部退往新都、廣漢。於是形勢又為之一變。27日省軍繼續向北進攻,鄧、陳兩部退往田頌堯、劉斌的防區德陽、綿陽一帶。這兩個同盟者開始也是偽裝調解,阻止省軍前進,隨後即加入了戰鬥,公推鄧錫侯為聯軍總指揮,與省軍在川北展開了拉鋸戰,劉存厚、唐廷牧也都加入了聯軍。

3月下旬,聯軍反攻,占領綿陽、羅江、德陽。劉成勛願意讓出成都,4月4日聯軍另一同盟者劉文輝也是偽裝中立,以成都衛戌司令名義先行帶兵進省,5日聯軍占領成都。

川東方面,3月8日楊森部占領萬縣,與第一軍相持於梁山、忠州一帶。由於第一軍發生內訌,引起重慶大火,聲勢大為削弱。3月下旬楊森部占領梁山、長壽,4月6日占領重慶,第一軍向川西退卻。

這次四川內戰,開始的時候是以鄧錫侯為首的八人同盟,利用第三軍發生內部糾紛的機會,以調解為名進攻成都。戰事發動後,川北方而劉存厚乘虛而入,川東方面楊森聯合北軍大舉反攻,因此戰爭的規模愈大,而形勢也愈為復雜。劉成勛下台後,劉存厚由廣元到了綿陽,自稱四川督軍。楊森部一路尾追第一軍先後占領合川、銅梁、永川、瀘州。楊森的目的也是四川督軍。

然而想做督軍寶座的,不只劉成勛、劉存厚和楊森,鄧錫侯又何嘗不想,其他的軍人也一樣想。鄧錫侯看到形勢對自己不利,大為失望,因此與退往遂寧、潼南、安嶽、簡陽的第一軍相約,互不侵犯,自己立於坐觀成敗,黃鶴樓上看翻船的地位。

這時,第一軍公推熊克武為靖國自治軍總司令,向楊森提出條件,只要北軍退出四川,四川內部問題可以和平解決。這個條件當然不是楊森所肯答應的。在這時期,唐繼堯已在貴州得勢,唐以大西南主義為旨志,對四川也不放松,所以唐和熊克武又聯合起來,協助第一軍抵抗楊森,並大舉反攻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