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第一次直奉戰爭(第3/3頁)

吳佩孚在天津也曾和許多北洋元老見面,曾做過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勸吳勿為己甚,適可而止。吳冷冷地瞟了趙爾巽一眼,傲然說:“從前提拔張作霖的,就是您,胡匪禍國家,追源溯始,您也該負責任,還要替他說情嗎?”氣得趙爾巽臉都青了。

吳一再催促北京政府下令懲辦張作霖,同時自願辭去兩湖巡閱使,因此外間有廢除巡閱使制度的傳言。

5月10日北京政府下令裁撤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免去本兼各職,聽候查辦。

5月11日北京政府再令裁撤蒙疆經略使,並根據直系意見,調吳俊升為奉天督軍,任命馮德麟為黑龍江督軍。

同一天,東三省議會聯合會和沈陽各團體通電不接受北京政府罷免張作霖的“亂命”。第二天(5月12日)張作霖在灤州宣布獨立,改稱奉軍總司令,並發表對外宣言:

“……對於友邦人民生命財產力加保護,所有前清及民國時期所訂各項條約,一概承認,此後如有交涉事件,請迳行照會灤州本總司令行轅。自本月一日起,所有北京政府訂立關於東三省、內外蒙、熱河、察哈爾之條約,未得本總司令允許者,概不承認。”

由於張作霖獨立,所以北京外交部亦照會各國公使:“今後東三省一切事務,非經中央政府核準,概作無效。”

奉軍戰敗後,日本外相內田發表了對東三省局勢嚴守中立的宣言。《朝日新聞》公開著論反對“拘守中立”。主張進一步作適當的處置。內田宣言本來是外交煙幕,實際上日本的野心分子都主張支持張作霖獨立,因為他們不歡喜吳佩孚,吳曾攻擊親日派。東京曾有“張作霖後援會”的組織。

其實,日本的野心家把張作霖也看錯了,以為可以收買張作霖,實際上奉張的長處就是他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絕不肯做賣國行為。日本人想乘奉張戰敗自保之際,予以支援,借以換取對東三省有利的代價,日本人實際上是錯了,因為奉張雖然戰敗,但卻還有余力自保東三省。

6月4日張作霖自稱為東三省自治保安總司令,再一次發表了“閉關自治”的宣言,並派孫烈臣為前敵總司令,楊宇霆為參謀長。楊宇霆字鄰葛,是奉天法庫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

奉軍在秦皇島附近陳莊、牛莊一帶曾與直軍前敵司令,暫編第一師師長彭壽莘、副司令、第十五混成旅孫嶽兩部接觸。孫嶽是曹錕的養子,清末由第三鎮炮兵排長一步步提升為管帶,因參加灤州起義,幾乎被殺,是曹錕暗中通知他逃走的。

直皖戰爭時是直軍的團長,現在則升到旅長了。

從6月8日直奉兩軍戰至13日,奉軍一度獲得勝利,沈陽且曾舉行祝捷大會,大肆宣傳,可是直軍也在九門口轉敗為勝。13日沈陽各國領事聯合向奉張提出警告,認為榆關戰事影響國際列車的安全,張作霖不得已乃接受了英國教士揚古、美國教士普來德為中間人的停戰建議。

6月18日直軍全權代表王承斌、彭壽莘,奉軍全權代表孫烈臣、張學良,在秦皇島海面英國克爾富號軍艦上簽訂了停戰條約,以榆關為兩軍界線,19日起奉軍撤出關外,直軍除酌留一部駐防榆關外,大部都撤回原防。關於張作霖的地位問題,北京政府拒絕撤銷5月10日的處分命令,東三省省議會仍請張擔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加推孫烈臣、吳俊升為副司令,對北京政府仍然保持獨立的姿態。

直奉之戰,奉系失敗的原因主要是:

(一)張作霖看不起吳佩孚。張作霖雖然比吳佩孚小四歲,可是在北洋系統上,卻比吳的地位高多了,張在袁世凱時代就嶄露頭角,獲袁的攏絡垂青,地位僅次於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與曹錕可以分庭抗禮,吳佩孚一直是曹錕下面一員戰將,直到衡陽撤兵時才被國人所知。

(二)奉張采取聯曹制吳的策略,然而直系究竟是直系,正如曹錕所說,親戚雖親不如部下親,曹錕如不跟著吳佩孚走,自己就失去了憑借。張作霖既已取到東北和西北,又要把持長江一帶地盤,還要控制北京政府財政,這是使曹除了一面倒向吳佩孚外,無他路可以選擇。

(三)奉張在和戰之間搖擺不定,又希望廣東方面北伐,皖系呼應,自己坐享其成。洛吳則視這一戰為生死存亡之爭,竭其全力以赴。奉軍主力集中東線,而將不可靠的第十六師置於西線前方,蹈了直皖戰時,段祺瑞利用非嫡系軍隊打頭陣,結果也招致陣前起義的覆轍,致使全線受到牽動。

(四)吳佩孚背城一戰,只能勝不能敗,張作霖敗了可以退回關外,所以缺乏必勝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