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督軍團再施壓力(第2/2頁)

這個呈文,傳說是由研究系的幕後軍師執筆代擬的。一切跡象證明:研究系不僅想依靠督軍團的勢力挽救他們在議場內已經失敗了的關於憲法問題的主張,而且還企圖在做不到時就解散國會,以便在下屆國會中取得多數的地位。

這個呈文公推年齡最長的孟恩遠領銜。督軍和都統列名者為孟恩遠、王占元、張懷芝、曹錕、李厚基、趙倜、倪嗣沖、李純、閻錫山、田中玉、蔣雁行。由代表代替簽名者為楊善德、張作霖、陳樹藩、張廣建、畢桂芳、姜桂題、楊增新。各省代表以本人名義簽名者為馮國璋的代表師景雲,劉顯世的代表王文華,唐繼堯的代表葉荃,譚延闿的代表張翼鵬。全部列名的督軍和軍事代表共計22人。只有安徽督軍張勛,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廣東督軍陳炳焜,廣西督軍譚浩明,四川督軍戴戡並無代表在北京,所以榜上無名。

這個呈文看起來是22省區軍事首長發出來的共同聲音,是一種極其雄壯的聲音。但是,實際上是倪嗣沖一手所包辦的,一部分督軍根本就沒有預聞其事,一部分在“團結北洋派”的大題目下隨聲附和,還有一部分是被冒簽者和被硬拉簽名的。呈文繕就後,倪派人依次送往各督軍的住處,接洽簽名。李純在天津沒有回京,倪就以長途電話通知他,已經代他簽了名。湖南代表張翼鵬不敢代譚延闿簽名,要請示後才能決定。倪說:“你不能代表他,我卻能代表他!”張翼鵬慌忙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此例一開,江蘇代表師景雲也不敢代馮國璋簽名,而用自己的名字簽名。雲南代表葉荃、貴州代表王文華既未看見這個呈文,也並無人前往接洽簽名,但是他們榜上都有名。因此,葉荃曾向黎聲明被人冒簽。馮國璋和西南各省督軍也紛紛把自己的代表撤回。

倪嗣沖將此項呈文送到國務院,請其轉呈總統,徐樹錚就在呈文上蓋了將軍府的一顆大印,另外擬就了解散國會的一道命令,一並送往公府。

當天,總統府傳出消息說,總統已經看見了這個呈文,總統認為:各省督軍以個人的資格,以國民一分子的資格,在憲法草案上提出某些意見,原無不可,但是聯名提出來,並且要求解散國會,這就不是在軌道以內而是在軌道以外的一種行為了。總統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首長,沒有幹涉國會制憲和解散國會的權力;願意以個人的資格邀請國會議員談話,代達各督軍關於憲法草案的意見,以供議員參考,所以對這個呈文不擬批答。

20日,黎邀請國會中各政團領袖——政學會領袖谷鐘秀、研究會領袖湯化龍、益友社領袖吳景濂、政余俱樂部領袖王正廷等到公府舉行談話會。黎提出各督軍所指責的關於憲法草案的三個“缺點”,希望國會自動地加以改正。各政團領袖回答說,他們對此並無成見,可以轉答本團體的議員重加考慮。

當談話會結束的時候,有人問黎,如果督軍團一定要解散國會,總統用什麽方法對付他們?黎說:“我抱定了九個字的主意:不違法,不蓋印,不怕死!”

21日,黎召喚在督軍團呈文上為首簽名的孟恩遠入府談話。黎剴切地說明,解散國會在《約法》上是沒有根據的,當前的問題在內閣而不在國會。芝泉(段)已經無法單獨幹下去,因此,解決時局的樞紐,惟有總理辭職,另外組織一個健全的內閣。現擬在徐世昌、王士珍、李經羲、趙爾巽四人中選擇一人繼任國務總理。孟恩遠表示願將總統的意見轉達各督軍,即由公府退出來,到曹錕的住所召開督軍團又一次的緊急會議。會議散後,孟又單獨到公府見黎,報告各督軍討論的結果,仍然主張維持段內閣。當天晚上,督軍團又在府學胡同段宅舉行會議。會議散後,約在11時左右,就有一批督軍和各省軍事代表,乘特備的專車到天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