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眾叛親離(第2/4頁)

武力與調和。皆不易解決,而中央六個月必平亂之認期,轉瞬即屆,外人詰問,將益見逼,何以應之?

今為國計,為民計,為洹上計,惟有以真悔救已失之信,以大勇留未泯之威而已。報言湯、唐諸人曾有勸退之電,不知確否?不知洹上能舍己以聽否?下走原始要終,反復度之,亦以為無逾此說。下走非貿焉附和而雷同之也,為國計免外人之幹涉;為民計免軍民之荼毒;為洹上計上不失為日月更食之君子,次不失為與時屈伸之英雄。洹上之承認帝制也,固嘗以救國救民犧牲一切,號於天下矣。帝制成而有所犧牲,帝制消而又有所犧牲,寧復樂此無聊賴之虛名,供不相諒之描畫,逞忿一朝,與國人搏,使犧牲一切之意,轉無以表白於天下乎?

或者謂北方軍警,非洹上不能統馭,一旦受代,恐生騷亂。證以壬子三月之變,誠亦應有之虞。但洹上果於辭職之時,推誠布公,曉以大義,令其以感戴私恩之意,移而愛惜國家,軍警果信賴洹上,必能體洹上一旦豁然大公之意旨。公與芝泉總長,復左右維持其間,安在必不可以弭止。設也受代之頃,中外晏然,匕鬯不驚,則今日之反對洹上者,他日將轉而敬佩,謂命世之傑,其器量果度越尋常,不在華盛頓、林肯下也。抑洹上今日雖不如昔日之能統一全國,但尚有一部分之軍人,為其心膂,此雖反對者,亦不能不認。夫此一部分之軍人,使之統一雖不足,而聽其生亂則有余。如洹上仍惑於群小,必欲竭此一分軍人之力,延長戰禍,使民生糜爛而無遺,外交危迫而更酷。此則益非下走所敢知。下走之愛洹上,自謂不後於公,故敢本愛人以德之言,貢諸執事,以間接效忠於洹上。以洹上不遠而復之明,與執事守正不阿之忠,必察區區之愚,而諒其無他也。

下走自辛壬癸三年以來,須發日白。故去秋南旋,杜門謝客,日惟以書生結習自遣,為慈善事,每念鄉裏朋輩之宴歡,益綣海內生平之舊雨。洹上倘深思鄙言,急流勇退,則下走近所經營江上之五山,與洹上之村,公之百泉,俱可為聯袂偕遊之地。人世未來之事,聽彼英俊年少為之,而倚仗觀焉。爾時洹上當信下走今日之言,為不愆也。屬者洹上與公所觸苦惱,極可念,寧不願一往省視,顧奉晤時,所欲貢者,亦不外此,而轉不若筆述之,猶可曲達。且軍時方擾,旅行不便,不能遠赴嘉招,臨穎惘然,蓄窾亦仍若未竟也。幸鑒諒之!伏祈為國,萬萬珍重。”

帝制取消後,3月15日袁用黎、徐、段三人名義致電陸榮廷、梁啟超、蔡鍔、唐繼堯說:“帝制取消,公等目的已達、務望先戢幹戈,共圖善後”。4月2日蔡鍔有回電給黎、徐、段三人說:“默察全國形勢,人民心理,尚未能為項城曲諒。凜已往之玄黃乍變,慮來日之翻雲覆雨,已失之人心難復,既墮之威信難挽。若項城本悲天憫人之懷,為潔身引退之計,國人軫念前勞,感懷大德,馨香崇拜,巖有涯量!”這個回電是相當的緩和。

4月1日袁又用黎、徐、段三人的名義向護國軍提出議和條件六項:

一、滇、黔、桂三省取消獨立;

二、三省治安由三省長官負責維持;

三、三省新兵一律解散;

四、三省派往戰地的兵士一律撤回;

五、三省自即日起,不準與官兵交戰;

六、三省各派代表一人來京籌商善後。

以上六個條件根本不是議和,簡直是勝利者對戰敗者的條件。當然這都是袁自擬的,黎沒有過問,段不肯表示意見,只得到徐的一人支持。

4月中旬,護國軍回答黎、徐、段三人,針對議和條款另提六條:

一、袁退位後貸其一死,但須逐出國外;

二、誅帝制禍首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

三、大典籌備費及用兵費六千萬,應查抄袁及帝制禍首十三人的財產賠償之;

四、袁子孫三世應剝奪公權;

五、依照民元《約法》,推舉黎副總統繼任大總統;

六、除國務員外,文武官吏均照舊供職,但關於軍隊駐地,須接受護國軍都督的指令。

這六個條件和袁的六個條件相比,真是瞞天喊價,就地還錢,相差兩極。正和辛亥革命時,袁代表清廷與武昌革命軍洽商停戰的情勢如出一轍。

這當然只是表面文章,骨子裏另有一套,由於護國軍的補充,無論在兵力、武器、錢糧方面,都有實際的困難,因此通過和談以達到迫袁下野的目的便成為一種手段,而議和如果是全面性的,則條件一定差得很遠,一定很難談得攏,於是袁世凱和徐世昌便仿照辛亥年的前例,把停戰分為全國性的地方性兩種。全國性的談和請馮國璋居中斡旋,地方性的則由四川將軍陳宦和蔡鍔直接接洽。蔡鍔和陳宦在私交上是極莫逆的朋友,他們之間早有密使密函來往,區域性的停戰當然容易獲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