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南京臨時政府(第3/4頁)

同盟會在革命時期一直是個秘密組織,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才決定改為公開組織,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舉孫中山先生為總理,黃興、黎元孫為協理,宋教仁、胡漢民、馬君武、劉揆一、平剛、張繼、李肇甫、汪兆銘、居正、田桐為幹事。實際責任由宋教仁負責。

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的觀念多是“排滿”的狹義民族主義,所以革命成功後,部分革命黨員以為目的已達,過去結合的因素消失,加上組府的人事問題,革命的其他意見,因此分化的作用便隨之發生。章炳麟的光復會本是同盟會的一個支系,辛亥光復後,同盟會主急進,章派主緩進。南京政府成立後,章即脫離同盟會,民國元年1月3日先組織中華民國聯合會。後來張謇一派的預備立憲公會因同以江浙人士為中心之故,遂與章之中華民國聯合會合並,組成統一黨,以注意民生采用社會政策、發展國民經濟等十一項為政綱,由章炳麟、程德全、張謇、熊希齡為理事,湯壽潛、唐紹儀、湯化龍等為參事。另一方面孫武因不滿黃興,乃約湖北臨時參議員劉成禺、張伯烈等組織民社,以擁黎為號召,主張“進步主義,以謀國利民”為宗旨,發起人有黎元洪、藍天蔚、譚延闿、王正廷、王鴻猷、孫武、張振武、吳敬恒、劉成禺、寧調元、張伯烈、汪彭年等。這個民社可說是以湖北人為中心。

章炳麟有學問,古怪,是個大膽敢說的人,孫大總統對他很優容。在南京組府時,章有一信給孫大總統,請戒飭左右,孫中山先生以章素好詆訶,不以為意。章遂再上一書雲:“……武昌倡義,曾不二月。南北肅清,首發難者不敢居功,而況吾儕鼓吹之士?……仆亦嘗與人言,孫君今日蒞中國而總群黎,非復曩日秘密結社時也,宜屏去幸人,委心耆秀,東西從者三數浮浪之人,一律資遣歸國,無令雜處,然後搏精一志,勞來四民,南方雖弱,足勉自成就,嘗傳達其言於汪兆銘……箴規不聽,不得不著之報章……仆雖淺拙,亦嘗涉歷世變,死生之分,一系於執事耳。”孫大總統對這位狂妄的國學大師不以為忤,還聘為總統府的樞密顧問,其聘函典雅可誦,有謂:“執事目空五蘊,心殫九流,擷百家之精英,為並世之儀表,敢奉國民景仰之誠,屈為樞密顧問。庶幾頑懦聞風,英彥景附,昭大業於無窮,垂型範於九有。佇盼高風,無任響往,急惠軒車,以慰饑渴。”從這封聘函可以看出孫大總統的豁達大度,實在是一位偉大的開國領袖。

中華民國的臨時參議院是在國民元年1月28日上午8時正式成立,議員到會的有17省38名議員。孫大總統致祝詞,然後黃興、蔡元培、居正、馬君武相繼演說。最後推選林森為議長,王正廷為副議長。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孫中山先生和17省代表所組成的參議院之間,始終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古老的中國,根本就沒有國旗,及至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清朝才制定國旗,當時決定以“黃龍旗”作為大清帝國的國旗。龍是個抽象的東西,封建時代它代表皇帝,而黃色則是清朝的代表色,“朕即國家”,所以黃龍為清國旗是很合理的。可是龍只在中國有象征意義,對西方各國則毫無意義,外國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個什麽動物?加上早期的黃龍旗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國旗在世界國旗史中還沒有,三角形旗上的動物又是大家從來未見過的動物,洋人不知龍為何物,只好叫它是一個“有爪之蛇”!

武昌起義時,革命軍所用的旗幟是代表十八行省的“鐵血十八星旗”;後來又改為代表漢(紅色)、滿(黃色)、蒙(藍色)、回(白色)、藏(黑色)的五色旗代表五個民族。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國旗。孫大總統卻堅決主張以青天白日旗為國旗,他提請參議院復議的咨文中曾列舉如下的理由:

“貴院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本總統認為未可遽付頒行。清國舊制,海軍以五色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滿清之國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禮。五色旗用意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如以黃代滿之類。且既雲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階級。……天日之旗為漢族共和黨(注:即同盟會的前身興中會)人用之於南方起義者十余年,乙未年陳皓東身殉此旗。……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恒星之最大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臨時參議院認為青天白日旗僅是同盟會一個黨派所制定,不能代表全國,而五色旗已經為武昌革命軍所采用,就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因此該院仍然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而將青天白日旗改為海軍軍旗,並將武昌革命軍初期所用的十八星旗規定為陸軍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