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和談(第3/4頁)

南方代表伍廷芳不滿意唐的答復,唐再三解釋說:“這不過是形式問題和程序問題,這樣做法是蛻變,對於達到革命目的,並無沖突。”南方代表認為繞了一個彎路也勉強可以同意,因此乃進一步和北方代表討論如何召集“國民會議”以解決“國體問題”。雙方協議由革命軍所占領的十四省和清政府統治的八省,每省各派代表三人,參加國民會議。國民會議的地點南方代表提議在上海,北方代表則表示必須向袁總理請示後才能決定。

十一月十二日下午六時段祺瑞正式照會駐漢口各國領事,宣布自現在防區撤退一百裏,以表示北洋軍對談和的誠意。撤軍時軍容整齊,秩序亦佳,所有撤退的隊伍,均整裝集合於所在地之原野,每一大隊分若幹排,成縱列形,伏地臥下。第一排開動,第二排起立前轉,第三排收拾槍彈、最後一排伏地,持槍實彈掩護,逐次如式退盡。中外人士圍觀的有數千人,均嘖嘖稱道。

清宣統三年(1912年)十一月十三日,就是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一天正是南北雙方和談代表在滬討論國民會議的組織問題。這個議題有兩點要討論:一是出席代表的產生,由革命軍所占領的十四省和清政府所統治的八省,各派代表三人組織之,這個問題北方代表唐紹儀已經接受;二是開會地點問題,南方代表伍廷芳提議在上海召開。北方代表唐紹儀表示要向袁內閣請示後才能答復。唐請示的電報和孫大總統就職的電報同時到達袁的手上。袁聽說臨時政府已經成立,很生氣地說:“既然已經選了總統,那麽我坐在什麽位子上呢?算了吧!不必談和了。”他在一種不愉快的心情下,給唐紹儀一個指令,認為唐未經他許可就同意國民會議的代表權分配辦法,應視為無效。同時,這個辦法南方占14省對北方的八省,不待開會,北方已經處於絕對的劣勢了,因此他發電上海聲明不同意,同時譴責唐的越權行動。唐紹儀在此情形下,只好引咎辭職。袁接受唐的辭職,同時電請伍廷芳北上直接談判。伍廷芳則請袁南下,雙方和談變成了電報往還,不得要領。

袁世凱在這時候使出了好幾種手法,他既向革命軍威脅,又向清政府要挾,他的手法是:

(一)北洋軍由姜桂題、馮國璋等發表聯名通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這是對付革命軍的;

(二)清政府駐外使節,由出使俄國大臣陸徵祥領銜,電請清帝退位。這是對付清廷的;

(三)命令張勛的辮子軍反攻南京,以試探革命的力量。可是辮子軍太不中用,先被江浙聯軍和粵軍在固鎮擊敗,又被粵軍和淮軍在南宿州痛擊,張辮帥結果連徐州也守不住,乃逃到山東;

(四)設法取得革命軍方面保證,如果清帝退位即推袁繼任總統。其實這一默契早已形成,不過袁還不太相信。在革命軍這方面由於妥協分子太多,大家認為基於民族主義觀念,只要清室讓國就已經完成革命目的了,袁手上有北洋軍,不該逼他走曾國藩的路,所以只要袁參加革命,無妨推袁為大總統。

南北和談轉入幕後,楊度和汪兆銘變成了主要人物。汪已被袁收買,又曾在北京和楊度組織了“國事共濟會”,南方妥協分子又占多數,因此,促孫大總統讓位於袁,由袁負責推翻滿清政府的交換條件便更加成熟了。

孫中山先生不是不知道袁的奸險,不過他是位“民主熱”的政治家,處處尊重多數人意見,虛懷若谷。當時革命陣營裏流行一種:“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的淺薄意見,孫中山先生遂通電宣布:“袁若表示贊成共和,當以總統相讓,但須南下就職。”

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看到一般革命同志只注意選總統、組內閣、制約法,和他所規定的革命方略:“三年軍法之治,六年約法之治,然後進入憲法之治”,完全背道而馳。加上獨立各省各自為政,散漫而無組織,革命軍力亦不夠強大,財政情況更無把握,要想在這種情況下組成一支強大有力的革命武力北伐,將袁世凱的北洋軍摧毀,是很不可能的,於是他也轉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革命暫時告一段落。他看到自己被舉為臨時大總統後,袁焦躁不安,逼唐紹儀辭去和議代表,因此他為了促使袁能堅定地參加革命陣營,乃在自己被選為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即主動地致袁世凱一電,電雲:“北京袁總理鑒: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屬,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為生存之必要條件。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袁這時對孫中山先生誠意還將信將疑,所以在孫中山先生就職的次日(元月二日)復電大打官腔,電曰:“孫逸仙君鑒:蒸電悉。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慚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鑒為幸。”孫中山先生擔心袁仍搖擺不定,因再復一電,以釋誤會,電曰,“袁慰庭君鑒:鹽電悉。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諒之。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和,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有公論。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致之意,則誤會矣。”孫中山先生這個電報的誠懇,簡直是對袁指天誓日,只要袁能把清室推翻,他即以總統一席相讓。袁世凱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已得結果,所以剩下來便是對清皇室如何處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