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北洋軍系的形成(第4/5頁)

全國陸軍成立卅六鎮,按省分配,限期編練。其分配和次序為:近畿四鎮,直隸兩鎮,山東一鎮,江蘇兩鎮,江北一鎮,安徽一鎮,江西一鎮,河南一鎮,湖南一鎮,湖北兩鎮,浙江一鎮,福建一鎮,廣東兩鎮,廣西一鎮,雲南兩鎮,貴州一鎮,四川三鎮,山西一鎮,陜西一鎮,甘肅兩鎮,新疆一鎮,熱河一鎮,奉天一鎮,吉林一鎮,黑龍江一鎮,合共卅六鎮。這就是清廷編練新軍以之成為正式國防軍的全貌。卅六鎮番號原定自近畿第一鎮起,完全依照各省省份大小和省區遠近挨次編列,後因各省新軍的編組成立遲早不一,所以又改為每鎮組成的先後為各鎮的次序。每鎮下轄兩協,所以卅六鎮就成為七十二協,其番號亦按次序,如第一鎮就是第一協、第二協,第十鎮就是第十九協、第廿協,第卅六鎮就是第七十一協、第七十二協,以此類推。

新軍的服制和舊軍不同,陸軍的軍常服以軍帽和肩章分為三等九級,軍帽正中以齡蟠珠為征,珠的顏色則和文官頂戴分別一樣,帽墻綴金辮,以寬窄金辮之多寡為階級高下之分,肩章則以金辮一、二、三條,金星一、二、三顆表示三等九級,上等一級是金辮三道,金星三顆,中等三級是金辮二道,金星一顆,由此可以類推,領章則以顏色分兵種。

光緒卅三年(1907年)北洋的六鎮已很完整,其他的卅鎮則仍在編組中。北洋六鎮情況如下:

第一鎮是原京畿第一鎮,即京畿常備軍,駐地在北京,統制是鐵良。

第二鎮是原北洋常備軍第一鎮,駐地在遷安、永安一帶,統制是王英楷。

第三鎮是原北洋常備軍第三鎮,駐地在保定,統制是段祺瑞,後易曹錕。

第四鎮是原北洋常備軍第二鎮,駐地在小站馬廠,統制是吳鳳嶺。

第五鎮是原駐山東的北洋常備軍第五鎮,駐地在山東濰縣一帶,統制是吳長純。

第六鎮是原北洋常備軍第四鎮,駐地在南苑,統制是段祺瑞。

前面曾說過,袁看到清廷滿族親貴對新軍眼紅,所以把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鎮的兵權交出。可是不久他又出了一個新花樣,他建議把東三省的官制改成和各省一樣,把盛京軍務名義取消,改為東三省總督,同時向慈禧保薦民政尚書徐世昌出任第一任的東三省總督。袁的另一位老朋友唐紹儀出任奉天巡撫,袁系的朱家寶出任吉林巡撫,有袁幹兒子之稱的段芝貴出任黑龍江巡撫。這一來袁系的大將徹底地掌握了東北,而徐世昌借口國防重要,要求調第三鎮出關,駐防於長春南嶺和黑嘴子一帶。第三鎮是當時北洋軍中最精銳的一鎮,當時第三鎮的統制段祺瑞已轉任第六鎮統制,而第三鎮統制則由曾經做過布販子的曹錕升任。

這時東北舊軍張作霖和馮德麟也已經由管帶升任為巡防營前後兩路統領,駐防新民屯一帶。

徐世昌在宣統三年(1911年)內調郵傳部尚書,遺缺由雲貴總督錫良(蒙古人)繼任。他攜帶了軍事幕僚陳宦赴任,同時自北洋諸鎮中各調一部合編為第廿鎮,統制就是陳宦。陳宦是湖北人,以苦學出身,和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第二混成協協統藍天蔚號稱為關外的湖北三傑。

錫良只做了幾個月的東三省總督,因病辭職,遺缺由四川總督趙爾巽回任。這時陳宦被派到德國考察軍事,第廿鎮統制由士官生張紹曾接長。趙爾巽又把從德國研習軍事歸來的蔣方震找回擔任總參議。這時在東北士官學生很得意,有蔣方震、張紹曾、吳祿貞、藍天蔚等。新軍羽翼甚豐,蔣方震亦不怕張作霖來找他算帳了。

光緒卅三年(1907年)七月,袁世凱已經做了五年零九個月的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了,他雖然用盡心思去應付滿族親貴的猜忌,可是排漢的滿人對他仍不放心,尤其對他握有兵權的職務不放心,因此他便被解除了直隸總督職務,有旨補授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這個命令發表的同時,湖南總督張之洞也被任為軍機大臣。清末的軍機大臣就是樞臣地位,張之洞、袁世凱是當時漢旅的兩大名臣,同日拜命入閣,也是一件大事。可是對袁世凱來說,這種調升實在是解除他的兵權,是一種削權的舉措。

袁的兵權始於小站練兵,獲得信任於戊戌政變,壯大於義和團之變,而完成於直隸總督任內。如今他羽翼已成,袁黨各據要津,都抓住了精銳的部隊,在此時來削弱他的力量是很難的。

袁奉命入閣時,堅請辭職,清廷當然不準,只好入京就職。這時首席軍機大臣是慶親王奕劻,奕劻對袁還好,加上慈禧對袁的寵信不衰,所以袁還能站得住,只是他和張之洞相處不很融洽,兩人個性和政見都有極大的距離,時常在公事房中鬧得很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