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博希蒙德一世(第2/6頁)

幸運的是,吉斯卡爾並沒有感到特別沮喪。他忙於鎮壓意大利各地叛亂,但手段極其殘忍,如果有誰還想再次煽風點火,就得比阿歷克塞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如今他可以心無旁騖地發起遠征。公元1084年10月,吉斯卡爾帶著四個成年的兒子再次出征。他們被威尼斯海軍阻截、驅散,但就在最快的戰船提前出發,前往威尼斯匯報勝果時,諾曼人已經重整旗鼓,擊敗了威尼斯海軍。

當下時節已晚,不適合發動更多的軍事行動,因此他們留在科孚過冬。停留期間博希蒙德發起高燒,經父親許可返回意大利養病。他不在期間,吉斯卡爾也發起高燒,經過數月的掙紮後最終去世。

博希蒙德自然是吉斯卡爾的繼位人選。他久經沙場,領導能力強,雄心壯志,而他真正的對手只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羅傑·博爾薩32。博爾薩年僅13歲,已經顯露出易緊張和能力欠缺,這也成為他後來的特質。但或許是命運安排,羅傑·博爾薩——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的母親——陪伴吉斯卡爾度過了人生的最後時刻,而博希蒙德遠在意大利。她說服了聚集一堂的諾曼官員,使眾人相信她的兒子才是合法繼承吉斯卡爾領土和頭銜的唯一人選。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博希蒙德的叔父“西西裏的羅傑”(Roger of Sicily)也支持這一點,成為她強大的盟友。對於西西裏的羅傑而言,無論誰繼承大業,名義上地位都將在他之上,因此他當然希望在位者是一個可以操縱的人。仍在意大利養病的博希蒙德第二次被剝奪了繼承權。

羅傑·博爾薩和其母聰明地贏得了政變,但如果他們以為問題已經解決,那就說明他們還不太了解博希蒙德。博希蒙德怒火中燒,隨著叔父返回西西裏後,馬上起兵叛變。羅傑·博爾薩試圖收買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打算把阿普利亞南部最好的地區賜給他,但此舉只會鼓勵博希蒙德謀取更多土地。他跨過邊界,進入卡拉布裏亞,說服他弟弟手下最有權勢的封臣改旗易幟,歸順自己。叛亂逐漸蔓延至卡拉布裏亞各地,此時羅傑·博爾薩急切地向叔父求救。老羅傑的回應是維持現狀,並迫使博希蒙德同意停戰,實質上允許他繼續保有已經占領的土地。這種不穩定的和平局勢持續了三年後,羅傑·博爾薩也身患重病,嚴重發燒。博希蒙德就當弟弟已經去世了,迅速控制了他的財產,聲稱要“保護侄兒們的利益”。

羅傑叔父不得不再次從西西裏越洋來到意大利,阻止博希蒙德奪取更多羅傑·博爾薩的土地。這一模式持續了數年,其間博希蒙德試圖逐步蠶食博爾薩的領土,但又不致頻繁地引起叔父的注意。

內戰由此引發並逐漸激化,西西裏的羅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每次他出面幹預,弱小的侄兒都會做出更大讓步。不難理解,家族關系也由此變得緊張。

公元1096年夏天,阿馬爾菲(Amalfi)起兵反對博爾薩。羅傑叔父召見備受挫折的博希蒙德,加入平叛行動,以顯示家族團結。經過9年毫無成果的內戰,沮喪的博希蒙德深知叔父絕不會允許他掌握重要權力。他本已打算聽天由命,但新的良機不請自來。一年前,教皇烏爾班二世大聲疾呼,招募“十字軍”去收復聖地,狂熱的騎士紛紛響應,湧入意大利南部,尋找出海航道。起初參與其中的大多是意大利人,博希蒙德認為他們只是一時狂熱,並不放在心上。但後來他坐在阿馬爾菲的城墻下,看到更多的法國騎士也紛紛前來,才意識到這場運動早已超出一國範圍。

在意大利,他不過是一個自命不凡的新貴,永遠被叔父壓制著,不過如今父親舊日的夢想正在向東方招手。如果不能在西方獲得應有的頭銜,他可以在黎凡特開辟自己的王國,而十字軍東征就是完美的掩飾。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公開宣布自己的意圖,而他的做法氣派十足。一次圍攻時他召集了大批人馬,突然立誓解放耶路撒冷,號召所有善良的基督徒加入他的行列。隨後他脫下了深紅色的鬥篷並撕開,然後做成十字形圖案,賜予他的封臣和最先歸順的人。多數人當場熱切地加入。博希蒙德不僅擁有了配得上個人地位的龐大部隊,同時奪走了兩位羅傑的部隊。惱怒的親戚別無選擇,只得放棄圍攻。

人們通常認為十字軍是一支軍隊或同一撥軍隊,於某個特定年份發起東征。然而,十字軍東征更像是長期持續的運動;與其說他們是軍隊,倒不如說是一群武裝起來的人,歷經興衰起伏,走向東方。他們沒有選擇一條明確的路線,也沒有一個公認的領袖,只是一群達成模糊協議的王公,聚集在君士坦丁堡。

缺乏一個統領全軍的領袖,意味著爭吵不休、組織混亂,但博希蒙德準確地從中看到了黃金機會。在所有王公之中,他經驗最為豐富,野心最大。如果需要總指揮,幾乎可以確定他就是天然的候選人。他的眼睛始終看著未來,謹慎地扮演著尊貴的政治家角色。